甘薯褐斑病内容摘要:

1、薯褐斑病,也称角斑病。 病原菌学名主作物甘薯、蕹菜、牵牛花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展,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多呈角状,也有不规则形。 病斑初时黄绿色,后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中间淡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淡灰色稀疏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致使叶片黄枯脱落。 致病菌为甘薯褐斑病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成束生出,淡褐色,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鞭状,无色至微淡黄褐色,有 46 个分隔。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 翌年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至甘薯叶片上侵染引起发病。 发病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田间再侵染,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病菌 2、喜高温多湿条件,病菌发育适湿2528。 在高温季节遇上阴天多雨或云雾重时,病害往往严重发生。 防治措施(1)精细整地,起垄栽培,注意栽植密度不要过密。 (2)施足腐熟粪肥,注意磷、钾肥施用。 (3)适时、适量灌水。 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4)重病地块与非寄主作物进行 2 年轮作。 (5)发病地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并随之深翻土壤。 (6)发病初期喷布药剂防治。 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混杀硫悬浮剂 600 倍液,或 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40%百霜净胶悬剂 600 倍液,或 40%抑霉威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80%大生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