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痣病发生和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薯是河北易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都在 10 万亩以上,成为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作物。 但随着甘薯连年种植,各种病害也相继发生,特别是甘薯黑痣病,自 1998 年以来逐年加重,上,贮藏期病块率达 10%左右,最高的达 90%以上。 该病虽不影响薯块食用,但影响其贮存,且商品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出售。 一、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主要为害甘薯地下薯块,病斑仅限于皮层,不深入组织内部,不妨碍食用和品质,无苦味,生长期间地上茎、叶无症状。 初生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收获时,薯块表皮有黑褐色病癍象黑痣,湿度大时,病部生灰黑色霉层。 受害病薯易失水,逐渐干缩,影 2、响质量和食用价值。 发病重时,病部硬化,产生微细龟裂。 贮藏期间薯块发病对发芽有一定影响。 该病病原是一种称薯毛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 早期产生的菌丝无色,后变成黑色。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基部略膨大,具隔膜,长为 40175生孢子梗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孢,五色或稍着色,圆形至长圆形,大小 122047菌主要在病薯块上及薯藤上或土壤中越冬。 笠年春天育苗时幼苗带菌,以后产生分生孢子从薯块的表皮侵入,引起薯块发病。 二、32发病,传播的最适宜温度为 3032,贮藏期间,窖温升高,温度、湿度适宜,可引起全窑薯块发病黑发;夏秋两季多雨、受涝、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粘重及盐碱地发 3、病重。 由于近年来水利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大水漫灌加重了通过流水传播该病。 薯和薯苗带菌量得到有效积累,加上施用未腐熟粪肥,均加大了菌源数量。 质较好,商品价值高,但均不抗黑痣病。 三、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减轻黑痣病发生;注意排涝,减少土壤湿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与禾科作物三年以上的轮作。 床育秧期:不用病薯块作种薯,对无病薯块也要进行药剂处理。 方法是用50%纯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或纯品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浸泡 10 分钟进行消毒。 浸泡后的药液要泼在苗床上,注意不要用复方多菌灵或复方甲托,以免有效成份不够,影响防治效果。 剪下的薯苗用上述药液浸泡根部(约 10 厘米)10 分钟。 连 4、根拔下的薯苗要将根部剪掉后再浸泡。 苗床上若发现病薯要立即深埋或烧毁处理。 大田栽植期:大田栽秧时,亩用 50%纯品多菌灵 13 千克兑细土,浇水栽秧后,施药土,最后覆土,可杀灭土壤中的黑痣病菌。 收获期:首先要做到适时收获,一般在寒露至霜降之间,具体时间以当地日平均气温在 15左右为宜。 若收获过晚,薯块容易遭受霜冻,利于黑痣病菌侵入。 收获后要用 50%纯晶多菌灵浸沾后在院内或晒场上晒 23 天,使薯块伤口干燥,可抑制薯块病菌侵入。 也可先在屋内干燥处晾放 1015 天(即可),渡过薯块旺盛呼吸阶段,迫使薯块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再入窖。 贮藏期:甘薯贮藏期窑温要控制在 1215之间,如果温度低于 9,甘薯易受冻害,诱发黑痣病或其它病害。 若温度高于 17,甘薯极易在发芽生根,且利于黑痣病的发生。 观察窑温的方法是:用细绳将温度计从井眼控气孔伸入井底,10 分钟后拉出观察,当温度低于 9时,减少通风孔口,高于 17时,扩大通风量,每隔 15 天观察 1 次;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