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紫纹羽病内容摘要:
1、薯紫纹羽病,俗称“红筋网”、“留皮”等。 病原菌学名主作物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桑、茶、果树、林木等。 病害诊断为害薯块和地下茎。 病株表现茎叶萎黄,停滞不长。 地下薯块表面缠绕白色纱线状物,以后线状物逐渐变粗,颜色渐变成红褐色至紫褐色。 患病薯块由上而下,自外向内逐渐发展以至薯肉腐烂,发出酒精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质地坚韧。 表皮破裂后,腐烂薯肉流出,仅空存“僵壳”。 地下茎、根须染病,皮层易脱落。 致病菌为桑卷担菌。 菌丝初时无色,老熟后紫褐色。 菌丝集成的菌索长纱线状,不规则分枝。 菌索后期集结形成子实体,上有发达的子实层,在子实层上并列着生着担子,担子圆筒形,担孢子单胞,无色,长卵形。 发病规律病菌以 2、菌索和菌核依附于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拟菌丝遗落土中越冬。 病菌在土中可存活 4 年。 翌年越冬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法形成的菌丝束,在土壤中延伸,接触寄主的根后即可侵入为害。 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 病、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或雨水、灌溉水流传播。 病残体沤肥未经腐熟施入田间也可传播。 另外,在病田放牧牛羊,或人进出病田,也会把病菌传到无病田。 病菌在土壤中适应性强。 低洼潮湿、积水地、砂质土、土层薄浅地发病重。 植株缺肥,生长不良发病重。 与桑、茶混种或间作容易发病,甘薯连作发病加重。 酸性土壤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1)严格挑选种薯,剔除病薯,无病土育苗。 (2)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马铃薯等地块栽植甘薯。 最好甘薯与粮食作物倒茬。 重病地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 4 年以上轮作。 (3)施足充分腐熟粪肥及碱性肥料,如草木灰等。 (4)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早挖去,不要等到形成菌核再挖。 并应将带菌土壤一并挖尽,再填入无病土。 病株周围土壤灌 20%石灰水消毒。 (5)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 (6)发病初期可用 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 500 倍液,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60%防霉宝水溶性粉剂 800 倍液灌根。 专利查询。甘薯紫纹羽病
相关推荐
旱 2 号”春小麦新品种 由甘肃农业大学柴守玺教授主持选育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种“西旱 2 号”,1月中旬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这是继“西旱 1 号”之后该校又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种,也是西北和华北地区 20 多年来第二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种。 “西旱 2 号”系冬春杂交常规选育品种,2004 年至 2005 年在由西北和华北 9省区的国家区试中,平均亩产 斤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07 年 5 月 26 日,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部门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与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共同选育的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三系杂交种 02C 杂 9 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 专家们称,白菜型冬油菜杂交种 02C 杂 9 综合性状优良,抗寒、抗病性强,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当天,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高世铭等 7
片上,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C 中所用原料、方法、装置均正确. 答案: C 1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 标准状况下, 1 L HCl和 1 L H2O 的物质的量相同; ② 标准状况下, 1 g H2 和 14 g N2 的体积相同; ③ 28 g CO 的体积为 L; ④ 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相同; ⑤ 在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
遇:对待 B、不出三日必 间 . 间:病愈 C、后五日,桓侯体 病 . 病:患病 D、过邯郸,闻 贵 . 妇人 贵:尊贵 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出入十余年, 乃 . 呼扁鹊私坐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 乃 . 得过 B ①饮是 以 . 上池之水 ②若舍郑 以 . 为东道主 C ①诸大夫强 而 . 公族弱 ②因人之力 而 . 敝之 D ①至今天下言脉 者 .
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是 : c(NH4+) = c(NO3- ) c(H+) = c(OH- ) 1 对于可逆反应 A( g) +2B(g) 2C(g) △H > 0,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 ) 1某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M(g)+N(g) 2E( g),若开始时只充入 2 mol E(g),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 20%;若开始时只充入 2 mol M和 1 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