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xx-20xx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就整天穿上胶鞋写作。 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 就是这样,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 他认为 “ 才赋于天,学成于己 ”。 识则一半在天,一半在己。 勤奋努力与否,至为关键。 为将己身之经验传递给后学, 1992年初冬,当其八十一岁之时,还撰写《自学成才论》上下篇,交拙编《中国文化》刊载,此距他不幸逝世,仅两周时间。 《自学成才论》之上篇写道: “ 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科举。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 将百年矣。 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 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 ” (选自 “ 新华网 ” ,有删改,作者刘梦溪) ...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作者将张舜徽与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进行比较并相提并论,突出其国学成就。 同时,作者也有意强调其自学成才这一点,突出其难能可贵。 B. 张舜徽先生一生沉潜书海,气象博大,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遂于四部均有传世之作,是 20世纪公认的国学大师。 C. 张舜徽先生经过博 考群书、日夜思之,推翻了先秦诸家对 “ 道 ” 的界说,提出了道 “ 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 ” 的全新见解,足可成一家之言。 D. 张舜徽先生认为 “ 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 ” ,表达了张先生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与批评。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张舜徽先生和章太炎先生、黄侃先生都是当时及后世向无异词的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B. 张舜徽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他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的统治术,这项对先秦 思想文化史的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 C. 在作者印象中,张舜徽先生所涉猎的 领域与问题,都有融会贯通之解,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 D. 张舜徽先生在《自学成才论》的上篇中认为 1300多年的科举,只是在警醒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凡事都要靠个人努力。 E. 本文通过对张舜徽先生勤奋自学,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介绍,激励后辈学人。 9. “ 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 ” 试举例分析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 【答案】 7. B 8. CD 9. 示例: ① 超人的意志力。 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竟以十年 之功,将 “ 二十四史 ” 通读;晚年,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 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② 学术开创的勇气。 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独断之识;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 ③ 持之以恒的毅力。 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劣,勤学不辍。 十五六岁,已读完《说文段注》,中岁以后益增恒心,晚年学益勤。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A项没有将张舜徽与章太炎、黄侃进行比较。 C项 “ 推翻了先秦诸家对道的界说 ” 于文无据。 D项没有 表示 “ 不满与批评 ” ,应是 “ 表达了张先生认为人可以自学成才的观点 ”。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C项 “ 却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 ” 错,原文是说 “ 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 ” ; D项分析概括错误, “ 在警醒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 ” 过于绝对,文章无 “ 警醒 ”“ 不争的事实 ” 的意思, “ 凡事都要靠个人努力 ” 也不是《自学成才论》书中所述内容的观点。 点睛: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这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 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 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行信,字信甫。 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 明昌元年,以廉擢授 监察御史 . . . .。 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 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 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 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 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 :“ 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 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 ” 书再上,不报。 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胡沙虎诛,上 封事 . . 言正刑赏。 又言 :“ 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 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 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 上善其言。 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 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 :“ 《 易 . 》称 ‘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 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 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 ,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 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 ” 于是上皆罢之。 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 诏报曰 :“ 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 正大八年二月乙丑, 薨 . 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 初游嵩山,尝曰: “ 吾意欲主此山。 ”果终于此。 (节选自《金史 张行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 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 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 D.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 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监察御史,隋代始设立,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 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 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 《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卜筮之书,它专门用来占卜命运、对事态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古人对去世有多种 描述,常见的是 “ 卒 ” ,早亡一般用 “ 殇 ” ,帝或后之死称 “ 崩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行信心系百姓,兴利除弊。 担任监察御史时,建议依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交麦以作粮税,便利民众。 B. 张行信敢于直言,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满朝官员无人敢言。 只有他再三提醒皇帝若重用此人,后患无穷。 胡沙虎因此被诛杀。 C. 张行信重视人才,他建议皇帝发动重臣举荐人才,加以厚待,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相报。 D. 张行信不惧权贵,排斥庸才。 在他的劝谏下,鄙俗 无能、不晓兵律的将领王守信、贾耐儿刚获提拔即被罢免,遇敌即溃的皇族败将讹可也被下狱治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欣悦。 ( 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答案】 10. B 11. C 12. B 13. ( 1)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 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妄图让他们加以称赞。 自从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 ( 2)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旧法将他们约束,用朝 中意旨来牵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恢复国土的功业可望有成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 注意 “ 然后 ”“ 若 ” 等,结合句意断句。 句意: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 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