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20xx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C:然后 D:那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9.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 试题分析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但”“闲人”,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方法:注意总结二者胜利的原因,共同点是,顺应民意,取信于民然后结合此观点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 ) 阅读巴雅尔的《天外飞来准晶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10分 ) ①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 - — 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 ,他于 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 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 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 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②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 2020 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 —— AL63CU24FE13。 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 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该陨石很可能是 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③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 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 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 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 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 中产生了这种陨 石。 ④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12.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2分 ) 13.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5分 ) (1)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它有什么作用。 (2分 ) (2)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 14.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 )(3分 )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 家谢西曼获得了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 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答案】 12.①结构很特殊②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 (每要点 1 分;摘录原文语句“而准晶体的结构„„破裂”的可得全分 ) 13. (1)作比较 (1分 )突出了准晶体结构很特殊的特点,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分 ) (2)不能删。 (1分 )“很可能”表示推测,说明该陨石可能是 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但并不绝对;删后就变成了肯定,语意表达 就不够准确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 ) 14. C(文中写到“这依然是个谜” ) 【解析】 12.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试题分析: (1)从“正常的晶体中„„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这几句话中可看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 “很可能”只是表示一种猜测,并不是表示肯定,所以不能删,删了就变成了肯定,语意表达就不准确了。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分析说 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 试题分析: 文中写到“这依然是个谜”,所以 C项不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四 )阅读汤欢的《读书莫忘做笔记》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9 分 )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 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 1914 年至 1980 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 60 余年积累笔记近 百册,共四五百万言。 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 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 ,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 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 30 年代到 90 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 多本、。 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 ,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 ”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 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 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 “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 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 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 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