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流胶病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6 月,以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近两年来,笔者在潮阳、澄海、饶平等地橄榄果园进行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衰弱橄榄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流胶病,造成大树衰退枯死,给当地农业经济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正是流胶病发生季节,流胶病在橄榄栽培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导致树势衰弱,果品产量降低,果实品质下降,影响三棱橄榄生产的发展。 现将橄榄流胶病的发生与防治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并组织农户做好防治。 另外,本地杨梅病树、弱树也可参考此法进行防治。 一、发病原因1、非侵染性的病因:偏施氮肥,缺少钾肥和其它微量元素,特别是金灶等山区果园几乎都不曾施用过石灰或贝灰(钙肥)。 橄榄的果实含钙 2、量很高,因此对钙肥的需要量也较多。 冻害、枝干遭受其它病虫危害、机械损伤、修剪过重等引起的伤口。 特别是 1999 年大霜冻和近几年冬春季的低温霜冻影响也较大。 土壤粘重,土壤酸性较大,没有施用石灰或贝壳灰改良。 部分土种橄榄、病弱树被忽视管理,果园内有大量的枯枝存在,产生和传播病菌。 2、侵染性的病因:由病原真菌引起。 目前各地的橄榄病树大部分是两种病因结伴发生,但主要原因还在于第一种。 二、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春季 46 月老弱树的枝干上,先是树皮发生裂缝,然后分泌出胶黏状的汁液,天气干燥时结成硬的棕褐色胶状物,主干严重发病时造成全树衰退枯死;感病的叶片在叶背生成凸起的小褐点(沙皮病、黑点病),使叶片早落, 3、树势衰退;幼果感病引起落果、后期果实感病造成果实畸形或果面褐黑斑。 三、发病规律侵染性流胶病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第一次是 3 月至 6 月,第二次在 9 月至 11月。 病菌借风雨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发病。 36 月和 911 月日均温15以上时发病重,冬季低温和盛夏高温,病势发展减缓。 侵染性流胶病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枝越冬,翌年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散发分生孢子,随风传播进行初侵染。 病菌由自然孔口侵入当年生新稍或由伤口侵入多年生枝干。 新梢被侵入后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瘤状突起病斑,但不流胶,翌年 5 月开始流胶。 多年生枝干感病产生水泡状隆起,病部即可流出褐色胶液,雨天从病部溢出大量病菌进 4、行再侵染。 田间病树、枯枝是主要的病菌来源。 四、防治措施1、以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适量增施磷、钾、钙肥,控制氮肥;合理修剪,合理负载,协调生长与结果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树势;防治枝干病虫,减少病虫伤口和机械伤口;土壤粘重的果园,雨季注意排水,并改良土壤,每年春雨后土面湿润时撒施石灰或贝灰,每亩 100200 公斤。 2、清除田间菌原:在果树休眠期进行清园消毒,刮除流胶硬块及其下部的腐烂皮层及木质,集中起来烧毁。 果树发芽前,喷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原菌。 剪除园中枯枝,可以减少接种源;剪除枯枝有预防病害效果,但不能完全避免发病,剪除的枯枝必须携出园外 5、,烧毁或粉碎,不要任意堆积,尤其在橄榄树的主干四周。 合理的栽培管理及适当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枯枝的产生。 树干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夏季节进行两次主干刷白,防止流胶病发生。 刷白剂用生石灰 10 公斤、硫磺粉 1 公斤、食盐 斤,加水 30 公斤搅拌均匀,调成糊状,即可用于刷白。 3、药剂防治:主干药剂治疗:用刮刀浅刮病疤,用小刀沿病疤外 米处刻划一周,再在病部上纵或横向刻约 米宽的沟数条,深达木质部。 然后选用下列药剂涂抹:爱苗 30乳油 100 倍液,或 100 倍的 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58 倍液,几种药都有较好的内吸作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树冠喷药,防病保叶壮树促果:开花前,喷 300 倍爱迪康108,可结合硼酸、硫酸镁或复硝钾 802 进行,但不要与其它杀菌剂配合使用;幼果期,喷 300 倍爱迪康 108 加 2000 倍的复硝钾 802。 秋梢期,喷 300 倍爱迪康 108,可结合复硝钾 802 进行。 冬季清园:采果后修剪、剪除的枯枝必须携出园外烧毁,喷石灰硫黄合剂。 根部施药,促根复壮:开花前、秋梢期:在“叶尾垂”开浅沟施入豆麸粉后再用 50 倍爱迪康 108 液喷湿后复土。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