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猴头菇栽培技术关键内容摘要:

1、、野外摆袋,诱导定向出菇猴头菇是好氧性菌类,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野外菇棚较为理想。 菌袋经过室内发菌培育 25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便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猴头菇通常出现菌丝尚未走满袋,就开始现原基,分化成子实体。 因此要注意观察,及时把菌袋搬到野外阴棚内摆场,并进行搔去原菌种块表层,诱导定向整齐出菇。 现有摆场常见 3种方式:第一种搭架 45 层,集约化立体栽培。 第二种搭架 1层,排放 2袋。 1 袋地面平卧摆放,穴口朝上,1 袋平卧摆放架上,穴口向下。 第三种是模拟露地香菇栽培。 斜靠摆袋,或两旁筑埂,单袋平卧摆放,穴口向下。 以上 3种方式对比,第一种,空间利用率高,形成立体,但保湿性差,易形成光 2、头菇和萎缩菇。 后两种有利菇体形成刺毛,色泽较白。 因为猴头菇刺毛有明显“向地性”长势,但雨季畦床积水,通风不良时,易出现烂菇。 斜靠摆袋出菇期,不要轻易倒调菌袋,否则造成刺毛不顺势生长,变成畸形菇。 五、控制生态,促进品位提高猴头菇要获得高品位的产品,长菇阶段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到出菇期最佳温度 1620条件下进行催蕾。 在适温环境下,从小蕾到发育成菇,一般 1012 天即可采收。 气温超过 23时,子实体发育缓慢,会导致菌柄不断增生,菇体散发成花菜状畸形菇,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 超过 25还会出现菇体萎缩。 因此出菇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若超过规定温度,可采取 4条措施:空间增喷雾化水。 畦沟灌水增湿。 阴棚遮盖物加厚。 错开通风时间,实行早晚揭膜通风。 中午打开罩膜两头,使气流通顺。 创造适合温度,促进幼蕾顺利长大。 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就会出现珊瑚状的畸形菇。 在这种饱和湿度和静止空气之下,更易变成畸形菇体,或杂菌繁殖污染。 为此野外畦栽,每天上午 8时应揭膜通风 30分钟,子实体长大时每天早晚通风,适当延长通风时间。 但切忌风向直吹菇体,以免萎缩。 (待续)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