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xx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 25分) 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20 年 8 月 16 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 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 “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 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 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 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 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 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 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 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 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 色”。 1960 年,佩甫入读小学。 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 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 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 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 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 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 年 3 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 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 ,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 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 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 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 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 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 佩甫这拨“ 50 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 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 1986 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 1987 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 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20 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 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 誉和报偿。 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 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 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 实 实 地 走 了 过 来 , 走 到 了 今 天。 (有删改 )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 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 50年。 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 (《江南时报》 ) ②上世纪 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 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 80年代一直到 90年代才完成。 (《河南时报》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 —— 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 品。 ,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2)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 (3)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 ?请简要分析原因。 (6分 ) (4)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 3 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 50 年。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 ) 第 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 ①《秀丽江山》主要讲述了刘秀在妻子阴丽华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最终成为控地千里、 坐拥百城 . . . . 的王者的故事。 ②法西斯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心劳日拙 . . . . ,不仅没有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而且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当汉朝使者问及苏武在匈奴的情况时,本就想留下苏武的单于只能 闪烁其辞 . . . .。 ④ 尽管 许多大书店都在 销售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 的 莫言作品集,但 我还是几经周折才买到这两套我钟爱的书,我欣喜地把它们放在书柜里 敝帚自珍 . . . .。 ⑤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教养的获得是不可 一蹴而就 . . . . 的,它是长期自我修炼的结果。 ⑥“钓鱼岛”事件的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 东山再起 . . . . 之势,我们对日本的挑衅行径要时刻保持警惕。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 ④⑥ ( ) ,南方各省市普降大雨,多地洪水泛滥,两湖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数十万人民群众生灵涂炭。 ,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____, ____。 ____, ____。 ___, ___,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