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长耳阶段巧管理技术内容摘要:

1、木耳袋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即出耳阶段),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产量和品质,最终关系到经济效益。 “V”形口最佳。 其优点一是口形小,培养阶段与空间接触少,避免露空养分散失;二是口形上大下小,菌袋上方的薄膜,一经划破即翘起,似伞一样遮盖于穴口,培养阶段喷水时起到保护伞作用,避免喷水直透穴口,引起杂菌污染;三是“V”口下方三角尖部位小,正好让水分保留一小点于尖口,有利于穴口保湿出耳;四是原基形成时,划口处两条斜角一连接,1 个杏核大小的原基,顶起穴口的塑料膜,使它自然向上翘起。 子实体本身封住穴口,水浇不进袋内,形成菌袋“内干长菌丝,外湿长子实体”的良好出耳条件;五是穴口小,耳芽集中,出耳成形美 2、观。 划口时可用刀片,沿着袋面划割。 从左入刀下划,从下顺刀向右斜划,形成“V”形的穴口。 口角度划口的角度为 4555角的斜线长度为 2米。 斜线过长,一是营养分散,子实体原基很难形成大朵;二是使穴口过大,培养基裸露面积大,外界水分也易渗入袋内,容易感染。 反之,划口角度斜线过短,造成穴口小,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使产量降低。 口深度划口深浅是出耳早晚,耳根大小的关键。 划口过浅或不往培养基内划,子实体长得朵小,袋内菌丝的营养输送不上来,长耳慢,而且耳根未伸入袋内,一碰就掉。 划口过深,子实体形成较晚,耳根过粗,延长原基形成期。 划口和适宜深度为 米左右,最多不超过 米,这样的深度有利于菌丝扭结形成原基。 在正常 3、温、湿条件下,一般 7 天原基便可形成并封住划口处。 位定量菌袋划口布局和划口数量多少都有讲究。 由于菌袋规格不同,栽培形式不一,划口的方位和划口数量略有差别。 规格为 17 厘米33 厘米短袋的,为立式排放栽培,垂直于穴口,可划 23 层口,呈“品”字形排列,每层4 个口,每袋 812 个口。 上下 3 层口距离较近,中间 1 排可划 2 个口。 如果划口数量过少,浪费袋内营养;划口过多,子实体分化不良,产量无保证。 规格为 12 厘米50 厘米长袋的,有立式斜靠和卧式横排两种栽培方式:立式的同短袋垂直布局划品字式,每袋划 1215 个口;卧式的应采取横向布局划口,每袋划 1215 个口。 入原基形成和耳 4、芽发生阶段,也就是黑木耳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阶段。 为确保原基迅速形成,必须认真掌握以下 5 点。 中复壮由于菌袋从室内搬到野外,又经搬动和划口工序,菌丝受到一定挫伤。 为使其迅速恢复,划口后必须采取集中培养复壮。 把菌袋密排在 12 条畦床的排袋架上,罩紧薄膜,让菌袋在小气候内 57 天,使穴口菌丝尽快复壮。 如果划口后直接把菌袋排放于各个畦床上,穴口菌丝容易干燥,喷水又易霉烂。 湿发育经过集中复状后及时把菌袋,分别摆放排袋架上,罩好盖膜。 保湿为主,使穴口培养基表面湿度,以免干燥板结,空间相对湿度以 85%90%左右为宜。 一般不往菌袋的穴口上直接喷水,只可用 米孔径喷水片的喷雾器,在架床四周及空间进行 5、喷雾。 如果空间湿度过大或喷水穴口上,成一层白色菌皮,影响原基出现,或者菌丝易胶质化。 湿交替干湿交替是促进原基形成的一种手段,经过上述自然地湿和微量喷雾后,穴口滋润。 此时可进行揭膜通风,每天早晚各 1 次,时间 1520 分钟,使畦床内更新空气。 穴口表面湿度稍降,干干湿湿,袋内菌丝接触氧气后,加速新陈代谢,原基迅速显露,并逐步形成耳芽。 差刺激冷冷热热的温差刺激十分有利出耳。 当株基形成后,夜间可把畦床上的罩膜揭开,使白天与晚上形成温差。 同时夜晚空间细雾蒙蒙,适于原基分化成子实体。 射光照黑木耳菌丝见光原基易现。 散射光能诱发原基的形成,而且还能与空气同时作用,来调节空间相对湿度,抑制霉菌滋生。 因此排袋 6、后阴棚要有散射阳光透入,更好地促使原基迅速形成,并逐步分化。 菌丝体生理成熟,菌袋进行划口时,就需要增加空间相对湿度,就在这个时期进行第一次喷水,但不直接向菌袋穴口中喷水,只可用 米孔径喷水片的喷雾器,在空间喷雾化水。 相对湿度以85%90%。 如果空间湿度过大或喷水穴口上时,菌丝加速生长,形成一层白色菌皮,这就会影响原基出现或者菌丝易胶质化。 随着子实体生长进展,喷水也要逐步增多。 空间相对湿度要求 90%95%。 通常晴天。 每天喷水 1 次,喷水多少应视子实体的生长状况而灵活掌握。 幼耳阶段天气阴雨潮湿,应少喷水,子实体生长中期,吸水量较大,如天晴干澡,应多喷水,少通风。 根据栽培者实践经验,必须掌握“五 7、多五少”,即耳芽多的多喷,耳芽少的少喷;耳萎结多喷,耳湿少喷;晴天多喷,阴天少喷;冬天多喷,春天少喷;气温高多喷,气温低少喷。 喷水结合通风,以免高温高湿而烂耳。 喷水的水源必须无污染,水质要清洁卫生,符合无公害栽培的要求。 为耳芽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两个阶段。 即肉眼看到黑色隆起的耳芽长出和逐渐长成片状的子实体。 温度对子实体生长关系密切,温度高,子实体生长快,成熟早,总产低;温度低,子实体生长缓慢,生长期长,总产量反而高。 黑木耳子实体生长最佳温度为 1525,而以 2025出耳率高、朵形大、产量高。 因此必须把握好这个温度标准,人为创造适宜条件。 各地春季自然气温一般都在 1525之间,十分适宜长耳。 海 8、拔较高的山区,气温低于 15时,应采取夜间罩膜提升温度,晴天中午将阴棚上遮盖物拉稀,引太阳热能提升棚内温度。 要有足够的散射光和一定的直射光。 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能促进耳片的蒸腾作用,并提高其新陈代谢活动,使耳片变得肥厚,色泽变黑,品质好。 据试验:光强度在 400 勒克斯以下,黑木耳是浅黄色;1000 勒克斯以上,为黑色。 出耳棚光照度要求“三分阳、七分阴”花光照进棚内。 长耳阶段呼吸作用加强,要经常保持空气新鲜。 尤其是气温高、湿度大的情况下,更应注意通风换气,促进出耳和耳片分化。 如耳片生长缓慢,并生长漏斗状的耳柄,则说明通风换气差,应及时揭膜通风,使耳片尽快恢复生长。 低温季节,应缩短通风时 9、间,并选择中午通风 1015 分钟,以满足子实体新陈代谢中对氧气的需要。 常是 1 次接种连收 34 批。 头 12 批量多质优,2 批次之,4 批少而差。 采收第 1 批黑木耳后,为促使迅速转潮生长第 2 批子实体,管理上必须掌握好以下技术。 除耳根常因第 1 批子实体采收时,耳根没除净,遇气温高时,出现霉烂,导致杂菌污染,无法再生。 为此采收时,要沿袋面整朵割下,并用利刀铲除穴口上的残留耳根。 湿养菌采后的菌袋要停止喷水 45 天,同时加强通风,并把阴棚上遮盖物拉稀,增加光照度,使穴口表面水分收缩。 袋内菌丝继续吸收养分,由原来生殖生长转回营养生长,此时畦床温度应掌握在 2426,促进菌体复壮,为第 2 批长耳而提供强壮的菌丝体条件。 划穴口黑木耳出耳不同与银耳,它不是出耳于原接种穴口上,而是通过划口露基后出耳。 因此每收一批耳后,都要菌袋上重新划口,这样才能使朵形美观,耳片伸展良好。 划口必须在第 1 批采收后,经过 710 天的养菌,让菌丝重新转入生殖生长时,再划“V”形出耳口。 耳管理由于长耳一批后,培养基水分已消耗部分。 因此,划口后的菌袋,为了诱导原基形成,必须微量喷水,使空气有雾化水淋沐穴口料面,每天正常揭膜通风,更新畦床内空气;同时采取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使迅速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耳芽,长成子实体。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