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反应后质量( g) X 26 2 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B.反应后物质 M的质量为 l3g C.反应中 N、 P的质量比为 4: 5 D.物 质 Q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物质质量守恒;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反应后 N质量增大 25g,是生成物; 反应后 Q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后 P质量减小 20g,是反应物,反应的质量是 20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M是反应物,反应的质量是: 25g﹣ 20g=5g. 【解答】 解: A、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物质 M的质量为: 18g﹣ 5g=l3g,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中 N、 P的质量比为: 25g: 20g=5: 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后 Q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B. 【点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8.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 “ 干水 ” ,其每个颗粒含水 95%,外层是 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干水吸收 CO2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D.用干水吸收 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考点】 水的性质和应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可知, “ 干水 ” 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据此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 A错误; 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 B错误 C、干水吸收的 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 C错误; D、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9.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 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 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 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 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考点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本题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视角新颖,这类题通常起点高,落点低,可用类比的方法寻找与该物质性质相似的课本中的物质.观察图示,大家很容易就回忆起二氧化碳曾做过类似的实验,联想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设计思路即可解答. 【解答】 解: ① 对比试验 2,无法得到 CO2密度比空气密度的比较,故 ① 错误; ② 对比试验 2,干石蕊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蕊变红,故 ② 正确; ③ 由试验 1证 明 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 ③ 正确; ④ 对比试验 2,不能得到 CO2不支持燃烧,故 ④ 错误. 故选: B. 【点评】 二氧化碳本身不会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二氧化碳通到酸碱指示剂中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10.现有 100g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高温煅烧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混合物 56g,则原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 A. 20% B. 40% C. 60% D. 75%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碳酸 钙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为氧化钙,利用钙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再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因反应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纯净的 CaO, 由高温煅烧过程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则 CaO中钙元素的质量就是原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 CaO中钙元素的质量为 56g 100%=40g , 又氧化钙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 100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40% ,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学生利用碳酸钙完全分解后固体为氧化钙,再 利用钙元素的质量守恒来推断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是解答的关键. 11.如图是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乙中白磷燃烧,说明乙中的热水温度高于甲中的热水温度 C.乙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我们先分析一下不同的药品分别处于的环境:实验甲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 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乙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解答】 解: A、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故 A正确; B、实验乙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是与氧气有关,故 B错误; C、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故 C正确; D、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故 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 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 12.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一种氨基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能力,半胱氨酸的化学式为 C3H7N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半胱氨酸属于一种化合物 B.半胱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31 C.半胱氨酸中碳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 8: 8 D.半胱氨酸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 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 A.由半胱氨酸的化学式 C3H7NSO2,可知这是一种化合物,故正确; B.半胱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3+17+14+32+162=121 ,故错误; C.半胱氨酸中 C、 S、 O元素的质量比为( 123 ): 32:( 162 ) =9: 8: 8,故正确; D.半胱氨酸中 C、 H、 N、 S、 O元素的质量比为( 123 ):( 17 ): 14: 32:( 162 )=36: 7: 14: 32: 32,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故选 A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试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读不仅帮助少儿认知世界,更是在塑造其人格,为其心灵注入力量,打下人生的底色。 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从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可能保持一生,而且这一阶段的阅读滋养可以影响个体乃至群体心灵的塑造。 ②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决定了孩子最初的 阅读态度,也将 影响孩子成年后的阅读习惯。 因此,对家长的阅读引导,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 前不久
1、编号 销售分区 类别 覆盖区域 覆盖人口1 黑龙江 销售员 黑龙江省2 吉林 分公司 吉林省3 沈阳 销售员 大连以外的辽宁省4 唐山 销售员 唐山、秦皇岛5 北京 销售员 大北京、承德6 天津 销售员 天津7 内蒙古 销售员 内蒙古8 石家庄 分公司 河北(除以上列出以外9 太原 分公司 山西省10 河南 分公司 河南省11 济南 分公司 山东省(除胶东以外)12 青岛 分公司 青岛13
1、1,2,3) (=80%,20%)A. 课程设计1. 学员需求调查与分析 3 80% 课程内容与需求的匹配程度 2 20% 内容框架的逻辑性 , 完整性 3 80% 辅助培训设计的运用 2 20% 20% 讲师选择 考核 技能1. 讲师选择标准的规范性 2 80% 专业技能与经验 , 技术水平 1 80% 20% 20% 80% 20% 20% 80% 80% 80% 80% 20% 20%
,“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 !’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如何理解她的“坚决”和“窘迫不安”。 ( 4分) ,下面的说法哪一项最恰当( 3分) ( ) ,有些害怕那个人,希望他不要伤害自己。 ,觉得并没伤害谁。 “恳求的眼神”是希望那些人赶紧离开。 到非常生气,她不愿意被别人误解,希望众人听听自己的解释。 ,不知道该如何向众人解释,“睁大眼睛”是为了看清楚那个人。
编制能够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统筹考虑城乡地区绿化建设、河湖 水系、道路系统和其他公共空间实际情况,完善通风廊道系统、增加空气流动性,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雾和霾。 ⑨治理污染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多管齐下,互相配合,才能形成治霾的合力。 12. 本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对霾的了解的。 请分点加以概括。 ( 4分) ▲ 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 3分) ▲
1、四“请是改元局二到和中国电信正处于全面的变革发展的战略转才面对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入“WTO日期的临近、市场的开发、竞争的加剧和对服务的创新要求,中国电信。 人全主人过天本带抓住未来市场竞争的特征,尽快调整发展战略、改变知识结构、管理流程和业务模式,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关注以下问题癌“如何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改进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癌“如何在竞争新格局中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