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反应后质量( g) X 26 2 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B.反应后物质 M的质量为 l3g C.反应中 N、 P的质量比为 4: 5 D.物 质 Q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物质质量守恒;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反应后 N质量增大 25g,是生成物; 反应后 Q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后 P质量减小 20g,是反应物,反应的质量是 20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M是反应物,反应的质量是: 25g﹣ 20g=5g. 【解答】 解: A、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物质 M的质量为: 18g﹣ 5g=l3g,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中 N、 P的质量比为: 25g: 20g=5: 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后 Q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B. 【点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8.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 “ 干水 ” ,其每个颗粒含水 95%,外层是 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干水吸收 CO2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D.用干水吸收 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考点】 水的性质和应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可知, “ 干水 ” 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据此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 A错误; 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 B错误 C、干水吸收的 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 C错误; D、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9.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 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 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 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 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考点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本题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视角新颖,这类题通常起点高,落点低,可用类比的方法寻找与该物质性质相似的课本中的物质.观察图示,大家很容易就回忆起二氧化碳曾做过类似的实验,联想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设计思路即可解答. 【解答】 解: ① 对比试验 2,无法得到 CO2密度比空气密度的比较,故 ① 错误; ② 对比试验 2,干石蕊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蕊变红,故 ② 正确; ③ 由试验 1证 明 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 ③ 正确; ④ 对比试验 2,不能得到 CO2不支持燃烧,故 ④ 错误. 故选: B. 【点评】 二氧化碳本身不会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二氧化碳通到酸碱指示剂中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10.现有 100g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高温煅烧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混合物 56g,则原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 A. 20% B. 40% C. 60% D. 75%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碳酸 钙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为氧化钙,利用钙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再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因反应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纯净的 CaO, 由高温煅烧过程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则 CaO中钙元素的质量就是原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 CaO中钙元素的质量为 56g 100%=40g , 又氧化钙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 100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40% ,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学生利用碳酸钙完全分解后固体为氧化钙,再 利用钙元素的质量守恒来推断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是解答的关键. 11.如图是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乙中白磷燃烧,说明乙中的热水温度高于甲中的热水温度 C.乙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我们先分析一下不同的药品分别处于的环境:实验甲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 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乙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解答】 解: A、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故 A正确; B、实验乙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是与氧气有关,故 B错误; C、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故 C正确; D、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故 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 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 12.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一种氨基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能力,半胱氨酸的化学式为 C3H7N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半胱氨酸属于一种化合物 B.半胱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31 C.半胱氨酸中碳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 8: 8 D.半胱氨酸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 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 A.由半胱氨酸的化学式 C3H7NSO2,可知这是一种化合物,故正确; B.半胱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3+17+14+32+162=121 ,故错误; C.半胱氨酸中 C、 S、 O元素的质量比为( 123 ): 32:( 162 ) =9: 8: 8,故正确; D.半胱氨酸中 C、 H、 N、 S、 O元素的质量比为( 123 ):( 17 ): 14: 32:( 162 )=36: 7: 14: 32: 32,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故选 A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