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内容摘要:
2、生。 现介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以及对环境和人员的控制,降低或消除病虫害的发生,稳定产量,提高商品性状。 重病害的发生和防治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主要原料为木屑、玉米芯、米糠、麸皮等,这些原料也非常适合霉菌和细菌生长,其生长速度比食用菌菌丝的生长速度要快。 特别在完全封闭的培养和栽培环境中,创造了食用菌生长的最佳温度和湿度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有利于许多有害微生物生长。 所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降低有害微生物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的卫生管理厂房内感染有害微生物最主要原因是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带入,有害微生物和黏附在螨虫上的杂菌通过服装带进生产区域。 在进入操作区域必需更换清洁的衣服和鞋 3、子,对手指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产环境的卫生管理培养基和残菇体是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源,厂区内定期清扫,清除所有的培养基和残菇体。 每批次栽培结束后,对地面、墙壁和床架冲洗干净,并用紫外线、臭氧发生器或杀菌剂进行消毒。 进风口是杂菌孢子进入的主要通道,加强厂区周围环境卫生,原材料仓库、生活区、挖瓶区和生产区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清洁卫生,特别是挖瓶区的废料要及时运出厂外。 料混和调整适当的含水量。 原料中水分过多,菌丝生长缓慢,细菌污染的可能性就增大,并且导致催蕾和子实体生长期间瓶口料面和菇体的细菌感染。 菌和冷却灭菌锅的型号、容积、放置数量的不同,灭菌效果也有差异。 设置适宜灭菌程序,以彻底杀灭 4、培养料中所有的微生物。 高压灭菌锅灭菌完成排气结束后,外部空气必须回流到锅内;保持内外压力平衡,在回流口上必须安装高效空气过滤装置,防治杂菌进人锅体。 冷却过程中,冷却室内空气回流到瓶内,室内空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并尽量减少空气的流动。 种衣服、手指、接种器具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接种室保持充分的洁净,接种机放置在层流罩的下方。 使用的菌种必须经过严格挑选,要求菌丝活力强、无任何污染。 养在培养初期特别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对培养室定期检查,发现有污染的瓶及时挑出。 培养房空气流动大,杂菌孢子传播的速度也加快,螨虫、老鼠也是杂菌携带者,应及时驱除。 高温、高湿的培养环境,有利于各种杂菌的繁殖,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相关推荐
1、- 12 如何制定可操作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改革方案- 13 针对不同业务发展战略和企业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组织管理方案- 14 - 业的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1)简单组织松散不规范领导危机内部秩序危机企业战略变化经营环境变化(2)功能型组织规范集权(3)事业部型组织授权、协调(4)创新部型组织优化、协作专制危机 / 控制危机失去活力的危机单一产品 /区域市场多元产品
“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 “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 无法让人永久记住。 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 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 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 35年,“在车间里
1、年 7 月,农业科技人员在对甘薯生产检查时发现,由于受到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影响,北京地区小面积发生甘薯根腐病,田间表现的症状较严重。 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或烂根开花病,属于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 近几年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东等甘薯主产区。 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可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 发病轻时减产 12 成,发病较重时减产 45 成,严重时植株根茎部变黑、腐烂,地上部生长停止,可造成绝产绝收
1、)山药段繁殖法即截节繁殖,在采挖山药时,选留两端同粗、直径 35 厘米、无病虫害的根茎,截成长 68 厘米、重 65100 克的段。 山药段的两端要先经太阳晒干(晴天中午晒 23 小时)或蘸草木灰,然后用 40%的多菌灵 400 倍液浸泡 12 小时,捞出沥干水,排放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一般排放 23 层或 46层,上面用湿土覆盖。 到翌年清明节前后,挑拣出芽的山药段栽种。
. 【分析】 A、由肉桂酸的分子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B、由肉桂酸的分子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C、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小的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D、根据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由肉桂酸的分子式为 C9H8O2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 A正确;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