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转色的管理内容摘要:

1、面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叫作菌丝转色。 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 转色的方法很多,常采用的是脱袋转色法。 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 脱袋太早了不易转色,太晚了菌丝老化,常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或者菌膜增厚,香菇原基分化困难。 脱袋时的气温要在 1525,最好是 20。 脱袋前,先将出菇温室地面做成 3040 厘米深、100 厘米宽的畦,畦底铺一层炉灰渣或沙子,将要脱袋转色的菌袋运到温室里,用刀片划破菌袋,脱掉塑料袋,把柱形菌块按 58 厘米的间距立排在畦内。 如果长菌柱 2、立排不稳,可用竹竿在畦上搭横架,菌柱以 7080 度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 脱袋后的菌柱要防止太阳晒和风吹,这时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 75%80%,有黄水的菌柱可用清水冲洗净。 脱袋立排菌柱要快,排满一畦,马上用竹片拱起畦顶,罩上塑料膜,周围压严,保湿保温。 待全部菌柱排完后,温室的温度要控制在 1720,不要超过 25。 如果温度高,可向温室的空间喷冷水降温。 白天温室多加遮光物,夜间去掉遮光物,加强通风来降温。 光线要暗些,头 35天尽量不要揭开畦上的罩膜,这时畦内的相对湿度应在 85%90%,塑料膜上有凝结水珠,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 应注意在此期间如果气温高、湿度过大,每 3、天还是要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畦的罩膜通风 20 分钟。 在揭开畦的罩膜通风时,温室不要同时通风,将二者的通风时间要错开。 在立排菌柱 57 天时,菌柱表面长满浓白的绒毛状气生菌丝时,要加强揭膜通风的次数,每天 23 次,每次 2030 分钟,增加氧气、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限制菌丝生长,促其转色。 当 78 天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每次通风 1 小时。 结合通风,每天向菌柱表面轻喷水 12 次,喷水后要晾 1 小时再盖膜。 连续喷水 2 天,至 1012 天转色完毕。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播种季节不同,转色场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同,转色的快慢不大一样,具体操作要根据菌柱表面菌丝生长 4、情况灵活掌握。 转色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现象及处理办法。 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如果脱袋时菌柱受阳光照射或干风吹袭,造成菌柱表面偏干,可向菌柱喷水,恢复菌柱表面的潮湿度,盖好罩膜,减少通风次数和缩短通风时间,可每天通风 12 次,每次通风 1020 分钟。 如果空间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或者温度低于 12,或高于 28时,就要及时采取增湿和控温措施,尽量使畦内湿度在 85%90%,温度掌握在 1525。 菌柱表面菌丝一直生长旺盛,长达 2 毫米时也不倒伏、转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氧,温度虽适宜,但湿度偏大,或者培养料含氮量过高等。 这就需要延长通风时间,并让光线照射到菌柱上,加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迫使菌丝倒 5、伏。 如仍没有效果,还可用 3%的石灰水喷洒菌柱,并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时再盖膜,恢复正常管理。 菌丝体脱水,手摸菌柱表面有刺感:可用喷水的方法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及菌柱表面的潮湿度,使罩膜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90%。 脱袋后两天左右,菌柱表面瘤状的菌丝体产生气泡膨胀,局部片状脱落,或部分脱离菌柱形成悬挂状:8)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脱袋早、菌龄不足、菌丝尚未成熟,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造成。 解决办法是严格地把温度控制在 1525,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其菌柱表面重新长出新的菌丝,再促其转色。 发现菌柱出现杂菌污染时,可用型克霉灵 1:500 倍液喷洒菌柱,每天 1 次,连喷 3 天。 每次喷完后,稍晾再罩膜。 除了脱袋转色,生产上有的采用针刺微孔通气转色法,待转色后脱袋出菇。 还有的不脱袋,待菌袋接种穴周围出现香菇子实体原基时,用刀割破原基周围的塑料袋露出原基,进行出菇管理。 出完第一潮菇后,整个菌袋转色结束,再脱袋泡水出第二潮菇。 这些转色方法简单,保湿好,在高温季节采用此法转色可减少杂菌污染。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