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菇野外大棚畦栽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盖红菇,是一种野生名贵稀有的珍菇,受到市场青睐。 自然分布于辽宁、江西、福建、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区,夏秋季群生或单生于林中腐殖地上。 红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有药用功效。 在福建闽南地区妇女分娩,必食红菇补充营养;在广州、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 1栽培季节 红菇属于中温偏高型的菌类,野生多出现在夏季。 其菌丝生长温度为 2025,出菇适温为 2328。 人工栽培季节为春接种,夏出菇。 通常在 5 月接种,菌丝培养 4550 天,6 月下旬至 7 月长菇。 红菇菌种生产应按栽培接种期,提前 70 天进行原种和栽培种制作。 2原料选择 红菇属于草腐土生菌类,主要以分解粪、草有机质作为主要 2、营养进行繁衍。 野生红菇子实体发生于林中潮湿、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上基质均为腐烂秸秆、杂草、树叶及畜粪。 根据其生长发育所需条件,栽培原料应为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秆,如棉籽壳、棉花秆、甘蔗渣、黄豆秆、玉米芯、玉米秆、高粱秆以及芦苇、斑茅、象草、节芒等。 3培养料配制 红菇对养分要求比较丰富,应采取合理配方的培养基,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下面介绍几组配方。 配方 1:棉籽壳 86%、麦麸 石灰 2%、碳酸钙 1%、过磷酸钙 2%、尿素 配方 2:黄豆秆48%、花生壳 20%、棉籽壳 19%、麦麸 10%、过磷酸钙 1%、碳酸钙 2%。 料与水比例为 1下同)。 上述 2 种配方主要用于熟料。 配方 3、3:棉籽壳 90%、麦麸 5%、石灰 2%、过磷酸钙 碳酸钙 1%、尿素 配方 4:芦苇 50%、杂木屑 16%、棉籽壳 30%、石灰 过磷酸钙 2%、 上述 2 种配方适用于发酵料。 红菇栽培分熟料袋栽和发酵料床栽,两种栽培方式不同,培养料制作也有区别:熟料栽培按照配方 1 或 2,将培养料拌匀,含水量掌握在 60%左右,然后装入折幅 173335的聚丙稀塑料袋内,经高压灭菌,冷却接种(按常规操作);发酵料床栽按照配方 3 或 4,将培养料混合拌匀,集中成堆发酵处理。 料堆高 1,长度视场地而定,堆料后盖膜保湿,发酵 57 天。 料温达到 65时开始翻堆,发酵期翻堆 23 次。 4接种培养 栽培 4、方式不同,接种培养方法也不同。 栽:待料袋温度降至 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将红菇菌种接入袋内的培养基上,并做好棉塞封口。 每瓶 750的菌种可接 2530 袋。 接种后移入 2325的室内发菌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70%以下,保持空气流通,防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聚增。 发菌培养通常 30 天左右。 待菌丝发满袋后,将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脱袋,采取卧式排放于事先经过消毒处理的棚内畦床上,并覆盖腐殖土 35。 畦床四周泥土封盖,让菌筒在畦床内继续发菌培养。 栽:将发酵料铺于荫棚的畦床上,料厚 1518,分 3 层播种,即畦面先铺一层料,播一层菌种,继续铺一层料,再播一层菌种,然后再盖一层料,形成 3 层料 2 5、 层种。 一般每平方米用干料 10,菌种量占料量的 10%。 播种后整平料面,稍加压实。 然后在畦床上方加罩塑料膜防雨棚。 待菌丝吃料2/3 时,覆土 35。 但注意通风,保持畦床空气新鲜,有利菌丝发育。 5出菇管理 当菌袋进入野外畦床排场后,在管理上注意保持覆土湿润。 土壤含水量不低于 35%,野外地栽靠土壤润湿,一般不必喷水,如果气候干燥,土面发白时可喷水保湿,但不可渗入料中,以免菌丝霉烂。 覆土后 20 天左右即可出菇,此时温度保持在 2326,晴天每天喷水 12 次,当菌丝爬上覆土层并布满畦面时,应喷 1 次透水,并进行人为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进菌丝纽结形成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分化成菇蕾。 菇棚内要实 6、行三分阳、七分阴的花花光照,光照度为500。 子实体发育阶段每天上午揭膜通风,并进行喷水 1 次,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 90%。 菇棚内空气新鲜。 子实体形成期温度保持在 2328,野生红菇出菇期正值炎夏高温季节,多生长于密林之下,地表温度比空间低 35。 为此,人工栽培遇到炎夏出菇高温时,应采取喷水降低空间温度,畦沟蓄水降低地温,加厚棚顶遮盖物,控制外界热源,人为创造适宜的出菇环境。 出菇阶段如果发现杂菌污染,应及时挖除受害部位,并撒上石灰粉,12 天后再覆盖新土,并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6采收加工 红菇子实体成熟标志为菌盖伸展,中间略凹,色泽艳红,即可连根拔出,采收后可鲜品应市或阳光晒干、机械脱水烘干成商品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