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猪繁育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做到有计划、有节奏地生产,从而达到对圈舍的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对猪舍按期进行清理。 ( 4)集约化饲养 集约化饲养包括集中、密集、制约和节省等含义,是一定规模基础上的集约化生产。 各个生 产环节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计划性、均衡性和节奏性。 集约化饲养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和圈舍、设备的利用率。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有利于现代高新技术的配套应用和综合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主要技术体系 ( 1)良种繁育体系 引进目前国际最为著名 PIC 配套系进行繁育,生产高品质的优良父母代种猪,供应 XXX 及周边等市场。 利用其生活力和繁殖性能优势,保证主体生产母猪群的稳定高产水平。 采用种猪群自然本交、生产群人工授精的配种方法,提高种猪利用率,节约饲养费用。 ( 2)饲料营养体系 以生产工艺和各类猪的 生理状况划分饲养阶段,制定相应的饲养标准,配制系列化全价日粮,用先进的加工设施调制配合,确定相应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实行标准化高效率饲养。 ( 3)环境控制体系 19 一是变双环节投入为单一环节投入。 传统养猪法是 “养猪生产 ”后再进行 “粪污处理 ”,而自然养猪很好地将 “粪污处理 ”前移到 “养猪生产 ”环节一次解决,减少了投入,改善了生产,对外实现了粪污零排放。 二是垫料坑管理,不用水冲粪,恢复了猪只的生物学特性。 改变了传统养猪使猪只长期在水泥地面上生活的现况,设置垫料区和水泥地面的饲喂区,猪只可选择自己休息、运动的区域,能够 拱食菌体蛋白。 三是简化了工作内容,减少了劳动量,体现了对工作人员的福利。 自然养猪不用冲洗圈舍、不用推运粪便,舍内空气清新,每天仅从事饲养、清扫饲喂台和调整垫料等简单工作,工作不再脏、乱、累,效率明显改善。 四是节约资源。 大量节约用水、用料、用药、用工等资源,体现了生态文明。 二、技术目标 项目建成后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见表 61。 表 61 项目建成后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 序号 项 目 指 标 备 注 1 PIC 祖代 母猪存栏 850 头 2 PIC 祖代 公猪存栏 30 头 3 平均母猪繁殖率 /年 4 配种分娩率 87% 5 胎均活产仔数 10 6 哺乳期成活率 95% 7 保育期成活率 98% 8 育成期成活率 98% 9 年产仔猪 14844 头 父母代种仔猪 3711 商品仔猪 11133 10 种猪年更新率 30% 种公猪和繁殖母猪均为 30% 20 三、生产技术流程 概 述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仔猪 14844 头仔猪,需配置 PIC 祖代 母猪850 头,种公猪 30 头。 母猪平均配种分娩率 87%,窝均产活仔数 10头,断奶成活率 95%,每头母猪年产 胎,年共产 850 头 胎 /头 8 7%=1627 胎。 设计每周为一个生产周期,即每周约产 31 胎,正常生产负荷年,年产断奶仔猪 14844 头, 其中 PIC 父母代种 猪 3711头,商品仔猪 11133 头,按销售率 90%计,未售出仔猪场内育肥。 PIC 猪育种生产繁育模式 PIC 配套系是利用长白、大白、杜洛克、皮特兰四大瘦肉型猪,导入中国太湖猪和英国维耳夫猪的高产仔基因,形成专门化品系后,进行最优化组合培育而成 五元杂交配套系。 其主要特点为:( 1)初产活仔数平均为 头 /胎,经产活仔数 为 头 /胎;( 2)育肥期 30100 公斤阶段,日增重 9001150 克,出生到 90 公斤出栏平均为 155 天;( 3)育肥期料肉比 : 1;( 4)商品代育肥猪 90 公斤屠宰率为 73%75%,胴体瘦肉率为 65%68%。 五元杂交配套系是父系和母系分别专门培育的一种育种体系。 父系的选育以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体型为主要育种指标。 母系的选育以产仔数和繁殖性能为主要育种指标。 五元杂交配套系充分地利用了个体之间的杂交优势。 PIC 育种生产模式 见下图: 21 PIC 祖代生产工艺 整个生产过 程由 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成 、肥育 等环节组成。 配种母猪、妊娠母猪采用限位栏饲养,公猪单栏饲养,分娩猪产前 1 周进入产床,断奶仔猪采用保育床保育,生长肥育猪大圈饲养。 工艺流程见图 1。 22 四、生产工艺及技术参数 猪舍设计 对于自然养猪法的猪舍建筑,需要结合传统猪舍设计的优秀成果,但同时不要被传统思维模式限制了设计思路,需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指导和不断创新猪舍设计。 ( 1)、猪舍设计的基本理念 科学的自然养猪法猪舍是尽最大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气流、风向等免费的自然元素,尽可能少地使用如水、 电、煤等现代能源或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大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转化,尽可能少地使用化学性转化。 ( 2)、猪舍设计的基本原则 自然养猪法猪舍设计,需要事先考虑如下原则: 23 一是“零”混群原则。 不允许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这就需要考虑隔离舍的准备。 二是最佳存栏原则。 始终保持栏圈的利用,这就需要均衡生产体系的确定。 三是按同龄猪分群原则。 不同阶段的猪只不能在一起,这是全出全进的体系基础。 ( 3)、舍内外环境对猪舍设计的要求 猪舍的环境指标,主要指温度、湿度、气体、光照以及其他一些因子,是影响猪只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为 保证猪群正常的生活与生产,自然养猪法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猪只生理需要的舍内气候条件。 ①、温湿度 自然养猪法要求为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只提供适宜的温湿度(表21)。 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猪的影响和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 无论是幼猪还是成年猪,当环境温度处在较佳范围之内时,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猪的生产性能基本无影响。 试验表明,若湿度适宜,相对湿度从 45%增加到 95%,猪的增重无异常,这时,常出于其他的考虑,来限制相对湿度。 例如,考虑到相对湿度过低时猪舍内容易飘浮灰尘,过低的相对湿度还对猪的黏膜和抗病力不利;相对湿度 过高会使病原体易于繁殖,也会降低猪舍建筑结构和舍内设备的寿命。 因此,就算是处于较佳温度范围内,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也不应过低和过高,适 24 宜猪生活的相对湿度为 60%~ 80%。 在某些地区或季节,舍内相对湿度偏高而无法降低时,应采取措施增加或降低舍温及做好相关卫生防疫工作,这样也能确保猪只的正常生产。 高温、高湿的条件会使猪增重变慢,且死亡率高。 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猪体热量散发加剧,致使猪日增重减少 36%,产仔数减少 28%,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 10%。 实践表明,自然养猪法需要加强控制夏季高温和冬季高湿的现象。 表 62 各阶段猪的适宜温度范围 猪别 日龄 适宜湿度( ℃ ) 适宜相对湿度( %) 哺 乳 仔 猪 出生几小时 1~ 3 4~ 7 32~ 35 30~ 32 28~ 30 60~ 70 8~ 14 15~ 25 25~ 28 23~ 25 60~ 80 保育猪 26~ 63 20~ 22 生长猪 64~ 112 17~ 20 育肥猪 113~ 161 15~ 18 公猪 15~ 20 产仔母猪 18~ 22 妊娠空怀母猪 15~ 20 ② 、光照 光照温和且时间适度,对幼猪发育和成猪繁殖有利。 幼猪经常接触阳光,可增强血 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增殖和骨骼生长,提高发育速度。 母猪常接触阳光,可加速卵细胞的发育,促进发育排卵,提高繁殖力。 但光照时间过长,易使猪活动量增加,对增重有影响。 自然养猪法要求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人工光照。 25 ③ 、气流 气流对猪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猪体的散热。 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只要有气流存在,均要促进机体的对流散热器和蒸发散热,散热效果随气流的温度上升而下降。 当气流温度等于猪皮肤湿度时,对流散热的作用消失;当气流湿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通过对流得热;低温而潮湿的气流,能显著增大散热量,猪更感寒冷,有可能引起冻伤、冻死。 气流总是和温度、湿度一起协同作用于猪的机体,使冷、热应激的程度得以缓和或加剧。 自然养猪法要求猪舍内气流可控,保证在高温季节猪舍内空气对流良好,达到降温的目的;低温时,排除湿气,但不带入过多的寒气,以免对猪只不利。 建立完整的生产统计、技术统计制度 生产技术统计是平常生产水平的反映, 通过对生产技术资料的分析可及时发现问题,也使猪场管理者对生产能做到心中有数。 统计报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内容: (1)公猪配种记录; (2)公猪精液品质检查记录; (3)母猪分娩记录;(4)断奶仔猪培育记 录; (5)生长肥育猪培育记录; (6)各阶段饲料消耗记录; (7)防疫记录; (8)各阶段生产成本分析记录; (9)各类猪死亡记录。 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 严格的防疫制度是集约化猪场正常生产的保证,要认真贯彻 “防重于 治 ”的方针,建立健全严格的防疫制度和先进的卫生设施,以确保 26 安全生产。 (1)慎重引种。 必须引种是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由专业人员到非疫区引入。 对能引入的种猪要隔离观察 40 天。 (2)猪场布局合理,生产、生活区严格分开,生产区周围应有防护设施,非生产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 (3)猪场应设门卫,场门口、 生产区入口和每栋猪舍入口处要设有宽于门、长于车轮一周半的消毒池,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洗澡、更衣、消毒,然后方可进入。 (4)猪场内设病猪隔离舍、尸体剖检室和尸体处理井,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诊治;对死亡的猪只,由兽医进行剖检后,尸体投入尸井,严密消毒现场。 (5)装载种猪、肉猪的运输车辆应进行严格消毒,装猪台应设在生产区围墙外。 (6)猪场兽医不得外出行医,猪场工作人员的家庭不得饲养生猪,猪场内的职工食堂禁止在市场上购买生肉,食堂用肉应由场内自行解决。 (7)根据猪场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由兽医制定本场的免疫程 序,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并做好免疫接种记录。 五、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① 在集约化养猪场,种公猪的配合饲料要求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 13 兆焦,蛋白 18%,钙 %,磷 %。 27 ② 必须经常注意公猪的营养状况,使其终年保持肌肉结实、精力充沛、性欲旺盛。 发现过肥或过瘦必须立即调整日粮,减少或增加喂量。 ③ 要求每半个月检查公猪精液品质一次,以保证公猪的配种效果,提高受胎率。 ④ 1~ 2 岁的青年公猪,每周可配 1~ 2 次; 2~ 5 岁的壮年公猪,每天可配 1~ 2 次,每周休息 2~ 3 天;采用人工授精的壮年公猪可每周采精 4 天,每天 1~ 2 次,然后休息。 ⑤ 做好配种记录,以作为评价公猪和生产性能鉴定的依据。 空怀和妊娠母猪的管理要点: ① 空怀妊娠母猪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 兆焦、粗蛋白 13%、钙%、磷 %。 对体 弱或过肥的母猪要适当增减喂料量,并保证清洁饮水的经常供应。 ② 对空怀和已配种的母猪,要每天清晨和停晚巡回检查发情情况各一次;对已配种的母猪在配种后 18~ 24 天和 38~ 44 天要特别注意检查是否返情,一旦发现发情和返情的母猪,应争取适时配种。 ③ 发情母猪,在发情持续期内,要求配种 2 次。 第 1 次配种在母猪开始发情 14~ 16 小时,过 2 4 小时之后,再进行第 2 次配种。 ④ 在空怀母猪舍,要每天上下午用试情公猪栏试情各一次,这样不仅可以找出发情母猪,还可刺激母猪发情。 产仔和哺乳母猪的管理要点: ① 母猪产前 1 周调入产房。 在母猪调入产房前,必须对每个产圈 28 的进行彻底消毒。 ② 待产母猪进产房前,应将母猪全身洗刷干净,并选用适当的消毒液喷洒周身,经洗刷消毒后,方允许进入产房。 母猪临产前,还要再用 % 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母猪的阴门、乳房 和腹部。 ③ 母猪进入产房后,逐渐减少饲料喂量。 产前 5 天每天喂 2 千克,产前 2 天每天喂 千克,产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