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科院攻克杂交油菜制种技术内容摘要:
2、励大会。 陈凤祥研究员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出席了表彰大会。 1967 年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一个农民家庭的陈凤祥,1988 年自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杂交油菜育种研究。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首个、也是世界首个杂交油菜品种“秦油 2 号”成功选育,但在全国风行几年之后,由于其高产不能同时兼具优质的原因,推广面积自1991 年开始慢慢滑坡。 如何让杂交油菜做到既高产又优质。 陈凤祥带领油料研究室的科研人员瞄准这个方向。 1993 年他们从杂交油菜的遗传机理中发现了“异常”数据,就这样,一个全新的杂交油菜雄性不育“隐性上位互作遗传假说”诞生了,并据此首创了一套安全高 3、效的杂交油菜育种方法体系,有效解决了杂交油菜高产与优质间的矛盾。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陈凤祥和他的课题组利用这一高效选育及制种方法,育成皖油 14、皖油 18、皖油 22、皖油 25 等 6 个杂交油菜新品种,其中 4 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皖油 14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并成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的 6 个优质品种之一。 这些品种制种产量较国内其他杂交油菜增长 1 倍以上,大田种植增产 10%左右,菜籽含油量达 40%多;制种纯度高,安全稳定,抗(耐)病性强,优势明显。 截至 2007 年,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已累计推广近 4000 万亩,农民因此增收 22 亿元以上。 其中,在我省已推广 3700 多万亩。 省农委有关专家认为,随着这项发明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的深入,将会产生一大批突破性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显著提高我国杂交油菜产业竞争力。 专利查询。安徽农科院攻克杂交油菜制种技术
相关推荐
2、区种子成熟为 9 月中下旬,山地为 10 月上旬。 以随采随播最好。 秋播种子发芽率高,翌春苗高 20合小苗上山造林;造林最合适季节为 3 月至 4 月,行株距密的为 33m,稀的 44m。 定植后至郁闭前,每年春夏季和秋冬季各除草松土一次。 病虫害有枯梢病、木蠹蛾和钻心虫。 生长 10 年以上的健壮成龄树,在夏、秋两季割脂。 割脂前,先进行乙烯利处理,于距离地面 9树干基部
2、7489 公斤,比对照增产 841。 两年平均亩产 30369 公斤,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477。 1999 年在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和湖北 10 试点参加生产试验,其中在安徽、浙江和河南 5 点均增产,平均亩产 2902 公斤,比扬麦 158 增产 127;在湖北、江苏 5 点均减产,平均亩产 2854 公斤,平均比当地对照减产 13l。 栽培要点:播期为 10 月下旬至 11
2、米螟;2003 年高抗大斑病,中抗灰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抗丝黑穗病,高抗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籽粒品质:2003 年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北京)测试结果,容重 723g/l,粗蛋白 赖氨酸 粗脂肪 粗淀粉 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哈尔滨)测试结果,容重 705g/l,粗蛋白 赖氨酸 粗脂肪 粗淀粉 3 产量表现2002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域试验河北点结果,平均亩产分别为 003
2、北京)测定,籽粒容重 723 克/升,粗蛋白含量 粗脂肪含量 粗淀粉含量 赖氨酸含量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 705 克/升,粗蛋白含量 粗淀粉含量 赖氨酸含量 产量表现:2002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3 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农大 108 增产 2003 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当地对照增产
1、 号超甜玉米栽培技术 澳甜 5 号超甜玉米是由广西自治区种子公司于 2002 年初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合浦县经过 20032004 年两年的试种,该品种表现外观品质好,皮薄渣少、饱满、柔软、蒸煮食味口感好等优点。 从种植到鲜苞采收需 88 天左右,株高 230右,穗位高 85株根茎强壮,抗倒伏力、抗病性较强。 果穗圆锥形,长约19叶较绿和紧密。 667 平方米产量 004 年已经广西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