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内容摘要:
规律的猜想都是无价值的猜想. 1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 Fe、 Cu、 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每种方案所用的试剂如下,其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 Fe、 Ag、 CuSO4溶液 B. Fe、 Cu、 AgNO3溶液、稀盐酸 C. Cu、 FeCl2溶液、 AgNO3溶液 D. Cu、 Ag、 Fe、稀盐酸 考点 :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专题 : 实验方案评价题. 分析: 实验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设计,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对于实验方案能否得出结论,要从是否能够彼此反应与否来进行验证,若都不反应或者都反应,就可能得不到结论.所以要对每个方案都要分析论证. 解答: 解:在欲探究的三种金属铁锌、铜、银活动性为锌>铜>银.所以我们在实验设计时可以设计的最简单 的就是三种药品的方法: ① 取中间的金属对应的可溶性的盐溶液,其余两种都用单质,本题 就是 Fe、 CuSO4溶液(其他可溶性铜盐也可以)、 Ag.具体操作是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 Fe和 Ag单质后滴加几滴铜的盐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铁的表面变红,得出: Fen> Cu;而 Ag的表面无明显现象,得出 Cu> Ag.所以 Fe> Cu> Ag.这就是对应的A方案.所以 A 正确. ② 取中间的金属的单质,另外两种取对应盐溶液.本题就是铁盐、铜片、银盐.具体操作:将亚铁盐和银盐分别滴加到打磨后的铜片上(分开),观察实验现象.滴加亚铁盐处无明显变化,说明 Fe> Cu;滴加银盐处颜色变成白色,说明 Cu> Ag.在上面的两类方案中, ② 在 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现象对比更明显. B、 Fe、 Cu、 AgNO3溶液、稀盐酸.具体实验为 Fe、 Cu先后分别滴加硝酸银和稀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Fe和 Cu都能够和硝酸银反应,得出: Fe> Ag和 Cu> Ag,而 Fe和稀盐酸反应,Cu和稀盐酸不反应,则得出: Fe> Cu.所以得出 Fe> Cu> Ag. 正确. C、 Cu、 FeCl2溶液、 AgNO3溶液.可以进行的实验时将铜粉或者铜丝分别插入(或加入)到 FeCl2溶液和 AgNO3溶液,铜丝遇到 Fe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得出 Fe> Cu;遇到 AgNO3溶液表面变成白色, 溶液也变成蓝色,得出 Cu> Ag.所以得出 Fe> Cu> Ag.正确. D、 Cu、 Ag、 Fe、稀盐酸.将稀盐酸分别滴加到 Cu、 Ag、 Fe金属上,只有 Fe表面有气泡生成,证明 Fe> H;其余均无明显现象,得出 H> Cu, H> Ag.这样可以得出 Fe> Cu, Fe> Ag.至于 Cu和 Ag哪个更活泼,实验无法下结论.错误. 故选 D 点评: 对于不同的金属活动性的实验设计,一定要逐一分析验证,看能否将所给金属依次分析得出结论. 11.对下列化学用语中 “2” 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2K+中的 “2” 表示钾离子的个数 是 2 B. 3CO2中 “2” 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 C. Cu2+中的 “2” 表示铜的化合价是 +2价 D. H2O中的 “2” 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数是 2 考点 :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结合写在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该分子、原子或离子的个和离子符号中右上方数字表示所带电荷数来对选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进行判断即 可. 解答: 解: A、 2K+中的 “2” 在离子的前面,表示离子的个数;故正确 B、 3CO2中 “2” 在物质化学式 中,表示原子个数;故正确 C、 Cu2+中的 “2” 在离子右上方数字,表示所带电荷数;故错误 D、 H2O中的 “2” 在化学式中,表示原子个数;故正确 故选: C 点评: 化学符号 多而杂,较难理解,特别符号周围数字的理解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有关符号含义的题目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亦是中考的一个热点和考点.可将它们分类归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2.要使如图所示的小气球鼓起来,实验时使用的固体和液体不可能是( ) A. 氢氧化钠和水 B. 硝酸铵和水 C. 锌粒和稀硫酸 D. 碳酸钙和稀盐酸 考点 :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氢气的制取和检验;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气球要鼓起,则固体与液体混合能产生气体或者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 解答: 解: A、氢氧化钠与水混合溶解会放出大量的热,瓶内压强变大,故 A正确; B、硝酸铵与水混合溶解会吸收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减小,故 B不正确; C、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故 C正确; D、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故 D正确. 故答 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混合溶解或反应与压强变化知识的结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3.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出现的操作失误,会引起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左盘,但未使用游码 B. 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 C.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D. 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 考点 :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 析的探究. 专题 : 实验方案评价题. 分析: 要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从两个方面考虑:溶质可能称少了,溶剂可能量多了,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这两种情况都能使质量分数偏小. 解答: 解: A、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左盘,如果未使用游码,称量氯化钠质量是不变的,因为左右平衡,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故 A错误; B、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偏大,即量水量多了,故 B正确; 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说明溶液中 水少了,即溶质 质量分数变大; D、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已经配好了,溶液是均一的.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配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从溶质和溶剂两个方面考虑. 14.下列各组物质可由金属直接与酸反应生成的是( ) A. CuCl2 MgSO4 B. FeCl3 ZnCl2 C. ZnSO4 AgCl D. FeSO4 AlCl3 考点 :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金属的性质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铁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是亚铁盐. 解答: 解: A、铜不与盐酸反应,不能由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错误; B、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锌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错误; C、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银不与盐酸反应,不能由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错误; D、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的性质结合金属活动性 顺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盐 15.将质量相等的 A、 B、 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已知: A、 B、 C在生成物中均为 +2价)( ) A. 放出 H2的质量是 B> A> C B.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 B> C C. 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 D. 相对原子质量是 C> B> A 考点 :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 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 根据一定质量的质量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 金属的质量,结合三种金属的化合价及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大小,判断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解答: 解: A、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 H2的质量是 A> B> C;故 A不正确; B、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 B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 A、大于 C,可判断三种金属中 B的活动性最强;故 B不正确; C、根据反应生 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等质量的三种金属 B最先完全反应,因此反应速度最大的是 B而不是 A;故 C不正确; D、三种金属的化 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 H2的质量是 A> B> C;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 C>B> A;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对于活泼金属,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即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越快;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 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16.下列化学反应中,符合如图卡通画情景的是( ) A. C+2CuO═2Cu+CO 2↑ B. Cu+2AgNO3=Cu( NO3) 2+2Ag C. Fe2O3+3CO═2Fe+3CO 2 D. BaCl2+Na2SO4═BaSO 4↓+2NaCl 考点 :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卡通画情景可知,该反应为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 断. 解答: 解:由卡通画情景可知,该反应为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A、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不是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为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C、氧化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不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钡与硫酸钠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盐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共 23分) 17.请用化学用 语表达 ( 1)盐酸中溶质是 HCl . ( 2)氧化铁中铁的化合价为正三价 2O3 . ( 3)三个硫酸根离子 3SO42﹣ . ( 4)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Al2O3 . ( 5)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O2 . 考点 :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每个氯化氢分子由 1个氢原子和 1个氯原子构成; 盐酸的化合价应该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每个硫酸根离子带 2个单位负电荷;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 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氧元素和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在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 +3,氧元素的化合价是﹣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氧化铝中铝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2: 3;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解答: 解:( 1)盐酸中溶质是氯化氢,可以表示为 HCl; ( 2)氧化铁中铁的化合价为正三价,可以表示为 2O3; ( 3)三个硫酸根离子可以表示为 3SO42﹣ ;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氧元素和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在氧化铝中 ,铝元素的化合价是 +3,氧元素的化合价是﹣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氧化铝中铝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2: 3,可以表示为 Al2O3; ( 5)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
相关推荐
①某人收集私营企业老板的电话号码编集出售,获取经济利益 ②医院泄露病人的病情,给病人带来不良影响 ③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公布正在追捕的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息 ④狗仔队偷拍某明星私生活的照片并刊登在报纸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三、辨别分析 (辨别以下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 31.某工厂厂长许某见一个 14 岁的孩子常常在工厂附近流浪,很同 情他
2、至赤道,从低地到高山均有小麦栽培,但主要产区为欧亚大陆和北美,种植面积占世界小麦面积的 90%。 单从小麦产量看,高产小麦也都出现在气候适应、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的平原地区,而属于原始状态的低山丘陵、平原旱地由于受水的限制很难创造出令人欣喜的高产记录。 旱地小麦水是主要限制因素。 那么小麦正常生长大致需要多少水呢。 19902000 年度山东农业大学曾对济南 17 号、鲁麦 21
裂玉米既具有玉米共有的生物学特性,也有其特有的性能,在生产中运用适宜的栽培技术,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一、辅助授粉爆裂玉米雌雄花序同株异位,雄花早熟,雄花穗比雌花穗早抽,抽雄后 810天开花。 雌穗遇不良自然条件,吐丝时间要比雄穗抽雄晚 20 天以上,为达到田间雌雄穗花期相遇良好,栽培上可采用隔畦分期播种,播期间隔 2030 天,畦宽 2 米,每畦 4 行。 播期以 4 月中旬及 5
2、、水稻等实行作,病情指数下降 荚果产量可增产 轮作年限越长,增产效果越好。 强土壤需水保肥能力,主要的是可以减少 030 厘米土壤中线虫病数量,促进花生生长健壮,增强了抗病、耐病能力。 播前带壳晒 12 天,去壳后再选用粒大饱满、色泽鲜艳的一级米作种子,减少种子带病。 二、直播地膜覆盖在 6 月中旬前后播种,可避开田间第一代线虫病侵洒危害期,可以实行小麦夏花生、大蒜夏花生等一年两熟高产高栽培
后的体积小于 1 0 0 m L A V(N2)︰ V(O2) =1︰ 4 B V(O2)︰ V(N2)=1︰ 4 C V(N2)︰ V(CO2)=1︰ 4 D V(O2)︰ V(H2)=1︰ 4 二、 填空题( 共 26分 ) 2( 1 分 ) “花气袭人知冷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民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分子的观点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
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说法错误.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说法错误.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所以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 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根据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第一周期 1 H 第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