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茯苓毛霉菌内容摘要:

1、苓毛霉菌毛霉菌 .)接合菌亚门,毛霉目,毛霉属。 可侵染茯苓、灵芝、银耳、平菇等食用菌,是一种常见的菌种污染杂菌,其生长速度快,发生普遍。 严重时,可导致菌种报废。 症状毛霉能分泌有机酸和毒素,抑制菌丝的生长,培养基受害后,菌丝呈灰白色较粗壮,且生长速度快。 后期气生菌丝顶端有许多黄白色圆形小颗粒体产生,后逐渐变为黑色。 毛霉菌与茯苓菌丝争夺养分与水分。 抑制茯苓菌丝的生长。 病原毛霉菌属于接合菌亚门,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气生菌丝为灰白色至灰黑色。 在菌种瓶或袋内生长时,初期菌丝为白色,后转变为灰白色或淡黄色,稀疏,粗壮。 从气生菌丝上长出孢子囊梗,梗长且粗壮,不分枝,孢子囊为球状,内生许多孢囊孢子 2、,孢囊孢子椭圆形,无色或淡黄褐色,单细胞。 孢囊梗的近基部可长出短梗,顶端形成小型孢子囊,小孢子囊内有 1个或几个孢子,菌丝无隔膜,老熟菌丝中间可形成后壁孢子。 进行有性生殖时可形成球形的接合孢子。 发病特点毛霉菌生存在有机物上。 成熟孢子在空气中散播,温湿度适宜时在有机物上萌发菌丝,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其生长迅速。 在菌种生长过程中培养料及接种用具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工作人员操作时没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或菌种瓶、菌种袋的棉花塞受潮均可造成污染。 栽培室长期处于通风不良的状态,发生率高。 防治方法(1)选择合适的栽培场地,远离牲蓄粪等含有有机物的物质。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通风透气,保持栽培室适当的温湿度,保持环境卫生清洁,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 (3)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料作培养料,在拌料时麦麸和米糠的用量比例控制在 10%以内。 (4)拌料时用干料重量的 25%或 50%的多菌灵或干料重量 甲基托布津拌料。 常用药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