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速生林间作香菇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2、郁闭情况安排栽培季节。 一般在林地开始郁闭时入林生产,到落叶前生产结束。 北京地区一般之月下旬3 月上旬制作原种或栽培种,3 月中、下旬制作栽培袋,5 月中旬6 月上旬分批将发好菌的菌袋放入林地出菇,9 月中旬结束。 3 品种选择栽培时期正逢夏季高温,应选用高温型优良菌种。 如武香 1 号、香菇 1 号、夏菇 2 号等。 4 培料配方配方 1:杂木屑 54%、阔叶树锯末 25%、麦麸 20%、石膏 1%、硫酸镁或菇丰素 3;配方 2:杂木屑 55%、棉籽壳 24%、麦麸 18%、石膏 2%、硫酸镁 41%;配方 3:棉籽壳 80%、麦麸 18%、石膏 1%、白糖 1%;配方 4:棉籽壳45%、玉米芯 3 3、2%、麦麸 20%、白糖 1%、过磷酸钙 1%、石膏 1%。 在搭配栽培原料时可因地制宜灵活选用配方,备料时主料一定要新鲜、无霉变。 棉籽壳中含少量棉酚,不利于香菇菌丝生长,可在使用前用 1%石灰水浸泡至饱和再堆积发酵 57 天,用清水冲到 再使用。 料各种干料混合拌匀,硫酸镁、菇丰素、白糖要先溶于水再加入,边拌边加,同时加清水反复搅拌,直至均匀无结块,含水量达 55%60%即可。 袋与灭菌栽培料拌好后经半小时即可装袋。 采用长度 5560 厘米、宽度15 厘米、厚度 米的聚乙烯袋。 装袋紧实而不撑破袋,用绳扎口,料袋长 40 厘米左右。 采用常压蒸汽灭菌,100保持 1520 小时。 种与发菌菌袋灭菌后冷却 4、至 25左右,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用种量为10%左右。 接种后将栽培袋移入发菌室,采用井字形堆叠,每层 4 袋,码 68层。 室内要求黑暗,温度 2025,空气相对湿度 60%以下,并经常通风换气。 每 1015 倒袋 1 次,剔除污染严重的菌袋。 约 5060 天菌丝长满袋,并出现隆起和局部转色。 5 建栽培棚菌棒入林前将林地清理干净,地面整平。 沿树行间用竹木材料搭建小拱棚,棚宽 2、高 1,长度视情况而定,棚上覆盖塑料薄膜。 棚内菌畦用竹杆或铁丝距离地面 25 厘米纵向拉建菇架,用于摆放菌棒,行间距 20 厘米,共 1012 道。 沿棚长方向在棚顶设 1 根微喷带,每隔 2 米设1 个喷头。 畦床上方约 5、处搭建遮阳棚(用遮阳网或秸秆等材料均可),遮阳棚边缘超过畦床周边 2 米为宜,使 916 时的阳光不能直射菌畦。 袋转色菌棒表面 1/4 左右转色时脱袋,脱袋前地面用清水或 5%石灰水喷雾加湿。 脱袋后将菌棒按 70*斜靠在菇架上,覆盖棚膜。 保持温度 1523,每天喷 23 次水,给予适当散射光照,避免强光直射菌棒。 脱袋第 12 天不通风,以后每天换气 12 次,每次 1。 小时左右。 菌棒吐黄水时头天喷水雾冲淡黄水,第二天再用急水冲净黄水。 一般 15 天左右转色完毕。 菇管理做好控温工作是林菌间作的关键,香菇菌丝不耐高温,当环境温度超过 35持续 4 小时以上时,菌丝开始老化、自融、菌棒变软、甚至烧菌 6、烂棒。 菌棒转色后温度保持在 1530,同时加大昼夜温差达 10以上,刺激菇蕾形成。 平时每天喷 23 次雾状水,空气湿度保持在 85%95%。 每天通风12 次,每次 1 小时左右。 时采收由于环境温度较高,香菇生长较快,极易开伞。 采收适期以菌伞尚未全部张开、菌盖边缘稍内卷形成“铜锣边”、菌褶已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浅黄褐色时为最佳。 采收时采大留小,避免碰伤小菇蕾,注意不要留下菇脚。 每潮菇采完后进入养菌阶段,停止喷水 35 天,适当提高温度,减少昼夜温差,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 70%80%。 养菌 710 天后进入下一潮菇刺激和出菇管理。 棒补水出菇中后期菌棒缺水,出菇困难,需要及时补水。 可采用针式注水的方法,使注水后的菌棒达原棒重的 95%左右,其他管理措施与前期出菇管理基本相同。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