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稻生态轮作技术内容摘要:

1、年来,中国养鳖业得到快速发展,采用鳖稻轮作模式,既可以做到种稻不施肥,同时种植水稻又可以起到改良鳖池底质和减少鳖病发生的作用。 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从 1999 年开始进行鳖稻轮作试验,实践中总结出“养 23 年鳖、种一季稻”的生态轮作模式,并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一、种稻鳖池的建设每口池面积在 3 亩以上,最大达 80 亩;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深挖;鳖池四周采用水泥砖砌,墙高 保持水位 1m;鳖池的进排水水渠分设,进水渠道建在砖砌塘埂上,要求水渠三面光滑;排水口由 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要求鳖池排灌方便。 二、鳖稻轮作模式一般养殖 23 年鳖后,种植一季水稻。 5 月中旬放养幼鳖,幼鳖规 2、格为体重180g 左右,放养密度为 500 只/亩1000 只/亩,以甲鱼配合饲料搭配鲜活鱼投喂,于次年 7 月底前捕捉,捕鳖后在 7 月底8 月初种植晚稻。 饲养过程中,除用生石灰等药物清塘消毒外,不用抗生素、氯制剂等化学药物,防病时多采用板兰根等中草药。 关于水稻栽培技术,因鳖池土壤肥沃,要选择矮杆抗倒伏优质品种,如甬优 1 号、98110 等,其次在栽培技术方面要围绕“防倒”进行,采用“二控一防技术”,即:一控肥,整个生长期不施肥;二控水,方法是早搁田控苗,分蘖末期达到 80%穗数苗时重搁,使稻根深扎;后期干湿灌溉,防止倒伏。 只治虫不防病,种植的水稻可以达到无公害稻米标准。 三、鳖肥田,种稻吸 3、肥,通过动植物轮作,不仅病虫害减少,而且鳖稻轮作区域种植水稻不需机耕、不施肥,仅用少量农药治虫,节工降本。 草轮作等模式相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种养体系。 根据鳖捕捞季节的不同,分别选择种植水稻、玉米、宿根大麦等,同时,养鳖池中还可以套养鱼类,种植的宿根大麦投喂草食性鱼类,形成生态种养循环系统。 3,鳖稻轮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养鳖可以增加水田肥力,种稻可以改良鳖池底质,轮作后鳖稻的病虫害减少,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稻田养鳖,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 鳖池种稻时不施肥,用药少,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稻谷产量增加约 13%,鳖池种稻的经济效益比单纯种稻的水田高。 实行鳖稻轮作,有利于稳定粮田面积,增加土地肥力,增加单位产出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鳖稻轮作模式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