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白、榔玉、槟榔子、戈语。 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以种子入药,其果皮(大腹皮)亦入药。 槟榔子有驱虫,破胸中滞气,除痰,消水肿积聚之功效。 可治虫积(驱除绦虫、蛔虫、姜片虫),食滞,腹胀泄痢,水肿,痰癖等症。 大腹皮(槟榔外果皮)有下气、行水利尿等功效。 我国福建及台湾南部、广西、广东、海南岛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 一、植物特性。 常绿乔木,无主根,树干单一挺直,高 10。 叶 6丛生于茎顶,羽状复叶长可达 4 米,叶鞘抱茎。 叶束下的茎上生肉穗花序,分枝多,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而多,贴生于花序分枝的上部,雌花较少,着生于花序轴分枝的基部。 坚果卵形,熟时红色,果皮纤维质,种子呈半截的卵形。 花 2、期 4,冬花不结果,果期 11 月至翌年 4 月。 二、生长特性。 生长于热带海拔 700 米以下地区。 不耐寒,气温在 25左右生长较好。 短期轻霜虽不冻死,但叶片则会黄落。 久旱和强风对生长不利。 土壤宜较厚而湿润,砖红壤、红壤均可。 常栽在阳光充足的村寨附近,房前屋后,以及林间地、河岸、山谷、山坡。 生长初期需防热,故槟榔园可先种香蕉作荫蔽。 槟榔可与胡椒间作并作为胡椒的活支柱。 三、栽培技术1、繁殖方法:用种子育苗移栽,亦可直播,但成活率低,多不采用。 苗地应选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有树林荫蔽的肥沃砂质壤土。 耕翻后,撒土堆肥、厩肥,并耙平整细使肥土混合均匀,按育苗株行距开穴,然后穴施基肥,以集中用肥。 选种。 选 3、树干节短、茎基部和茎干部粗细差异不大的 15和高大健壮、叶色浓绿、结果多而集中者作为留种母树。 当果实充分成熟后摘下,再选果大、色金黄、无斑点的作种。 为防止果实从树上落地碰伤,因而腐烂影响发芽,故最好在摘果时,树下张网承接,采回的果应随即进行催芽处理。 炒藏催芽。 选荫蔽地挖坑深 30 厘米,长宽视地形和种子多少而定,在坑底光淋水后销一层砂,然后铺一层果(果蒂向上,以便发芽),加一层破(厚约 9厘米),堆放 1后,盖层稻草,经常注意浇水保持湿度,半月后可生米粒样大的白色芽点,此时即取出育苗,否则芽长过大,播时易损伤,播后也易被晒死。 育苗及苗床管理。 按株行距各 30 厘米开穴,每穴横放果 1,覆土至不 4、见果为度。 播后 10 天内,要每天淋水 1 次,到苗出土小叶展开时施肥 1 次,沿根扒土施入,再覆土。 根据荫蔽情况,适当搭荫棚,避免阳光曝晒,每年除草、施肥 2,并注意灌水、培土。 苗龄 1后,高 30米,茎基稍肥大时,便可带土起苗定植。 2、定植:雨季定植最好,易成活。 在定植前两月于选好的地上,按株行距 240厘米 300 厘米(与胡椒间作可 6 米)先开穴,宽 60 厘米,深 45 厘米,让土壤风化。 定植时,选阴天将表层肥土填入坑内,并施足基肥,把当天带土挖起的壮苗直栽子坑内,高出地面约 15 厘米,覆土压实即可。 植后将已展开的叶剪去一半,并根据阳光强度适当在周围插小树枝遮荫,每天适当浇水,到 5、成活长出新叶,方可减少浇水次数。 3、林地管理:植株成活后,每年应中耕、除草、施肥 2,注意排灌,保持植株周围土壤疏松、无杂草、有充足的养料、适当的湿度,以利正常生长,提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肥应在 4,于树根 15米处挖环带穴施入,然后覆土。 成年树,在花蕾未现前施 1 次人粪尿或氮肥;在结果旺盛期施 1 次磷钾肥,如过磷酸钙、草木灰或堆肥等混施。 槟榔干高叶少,同时幼树喜阴,成树喜阳,地面间隙大等特点,可在株行间种一些矮生而较耐阴的作物,如豆类、胡椒、蔬菜或其他果药类。 只要加强管理,增施肥料,充分利用土地,长短作物结合,既可增加收入,又可覆盖地面,防止雨水冲刷而造成土壤流失,保持土壤湿度,利于槟榔生长。 四、采收加工。 移植后 7开始结果。 每年 4果实黄熟时即可采收。 然后用刀划破果皮,剥开将种子和果皮分别晒干即可。 种子即槟榔(榔玉),果皮即大腹皮分装出售入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