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金山区20xx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气与水. 【分析】 A、根据明矾在净水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净水中氯气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沙滤装置与过滤的原理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加入明矾,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入氯气,能杀菌消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C、沙滤装置与过滤的原理相似,可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能吸附部分有 害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的净化的原理、过滤的原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为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增加溶剂 B.升高温度并降低压强 C.减少溶剂 D.降低温度并增大压强 【考点】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据此解答. 【解答】 解: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增加或是减少溶剂的质量, 不会影响气体的溶解度,故选 D. 【点评】 掌握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B.洗净的试管应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要检验气体纯度 D.测定溶液的 pH时,应先将试纸润湿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 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 判断. B、根据洗净的试管的正确放置方法分析判断. C、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再点燃分析判断. D、根据 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洗干净的试管要倒扣在试管架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再点燃,以防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 pH试纸测定溶液的 pH时,若先将试纸润湿,则导致测量不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实验室药品取用的原 则、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8.在 H H2O、 H2S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 A. 2个氢原子 B. 1个氢分子 C.氢元素 D. 2个氢元素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化学式既能表示宏观意义,也能表示微观意义,当表示物质时就是宏观意义,宏观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解答】 解: H H2O、 H2SO4三种化学式在这里表示的是三种物质,不表示单个的分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故选 C. 【 点评】 本题考查利用化学式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化学式是解答的关键,学生应正确理解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 19.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 2C2H2+5O2 2H2O+4CO2 B. CuSO4+2NaOH→Na 2SO4+Cu( OH) 2↓ C. 2Mg+O2 2MgO D. Zn+H2SO4→ZnSO 4+H2↑ 【考点】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 “ 多变一 ”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 解答】 解: A、乙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符合“ 多变一 ” 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符合 “ 多变一 ” 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符合 “ 多变一 ”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符合 “ 多变一 ” 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 “ 多变一 ” )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B.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溶液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D.向无水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少量水,粉末由蓝色变白色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 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过量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会观察到溶液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无水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少量水,粉末白色由变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21.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 A.用金刚石刻画玻璃 B.用 CO冶炼金属 C.用石墨制做铅笔芯 D.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 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 A、用金刚石刻画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 A错; B、用 CO冶炼金属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B正确; C、用石墨制做铅笔芯是利用石墨比较软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 C错; D、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 B. 【点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2.下列有关 “ 碳循环 ” 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动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 “ 低碳生活 ” ,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能源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解答; B、根据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解答; C、根据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较少,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需要石灰水很多解答; D、根据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水能等符合低碳要求解答. 【解答】 解: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故正确; B、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故正确; C、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较少,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需要石灰水很多,这种方法根本就不可行,故不可行; D、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逐步代替化石燃料, 符合低碳要求,故正确. 答案: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完成此题,可以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 23.关于 “ 摩尔 ”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尔是一个物理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C.摩尔就是物质的量 D.摩尔是表示物质质量的单位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物质的量是国际 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 【解答】 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理量也不是摩尔质量.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摩尔,难度不 大,注意摩尔不是物理量,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4.有关 “2H 2+O2 2H2O” 的读法中,错误的是 ( ) A.每 2个氢分子和 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2个水分子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C.氢元素和氧元素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D.每 2mol氢气跟 1mol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2mol水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 物的质量比等. 【解答】 解: A、由 2H2+O2 2H2O可知,每 2个氢分子和 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 2个水分子.故选项正确; B、应该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化合生成水.故选项正确; C、应该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化合生成水.故选项错误; D、应该是:每 2mol氢气跟 1mol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2mol水.故选项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问题. 25.下列混合物可以通过溶解、过滤等方法进行分离的是 ( ) A.食盐中混有硝酸钾 B.食盐中混有泥沙 C.碳酸钙中有氯化钙 D.蒸馏水中混有酒精 【考点】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专题】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按照 “ 溶解、过滤等 ” 的步骤进行分离的物质,必须需要满足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必须具备:一种不能溶于水,另一种物质能溶于水. 【解答】 解: A、食盐和硝酸钾均易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能按溶解、过滤等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钙易溶于水,而碳酸钙不 溶于水,能按溶解、过滤等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正确. D、水和酒精均为液体,不能按溶解、过滤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错误. 故选: 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混合物的分离,理解过滤的原理(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6.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① 氢气和空气 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③ 氦气和氧气 ④ 天然气和氧气(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化学 与能源;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是否发生爆炸,要看气体或粉尘是否有可燃性. 【解答】 解: ① 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 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 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 ①④ 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 查气体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7.下列有关 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 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考点】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一氧化碳 有毒但没有气味,故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所以在炉火上放一盆水,不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故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但它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的毒性表现在它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故说法正确.。上海市长宁区、金山区20xx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 为此毛泽东撰文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会取得胜利。 中国革命之所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中国革命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的认识要经历不断发展的过程 C.中国革命的发展只有在经历曲折之后才有光明的前途 D.中国革命符合社会进步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实现人工降雨。 这一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C A. 熔化 B. 汽化 C.升华 D. 凝华 66.( 10盘锦) 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B.湿衣服变干 C.盐溶于 水 D.残雪消融 67.( 10恩施州) 下列各种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C A.冬天,紧闭的玻璃窗内壁出现冰花 B.冰箱内取出的西红柿“冒汗”
2、性措施,与后期防治相比,显得更为主动了。 麦播期拌种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采用杀虫剂、杀菌剂或二者合拌种。 辛硫磷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杀虫剂,以触杀和胃毒为主,杀虫谱广,击倒力强。 该药剂拌种后播入土中,残留有效期可达 12 个月,很适合于防治地下害虫,苗期蚜虫、红蜘蛛、叶蝉、灰飞虱以及丛矮病、黄矮病等。 禾果利是新型三唑广谱杀菌剂,是三唑类农药如三唑酮(粉锈宁)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
⑥求同存异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15.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展开的积极活动取得了一些列重大成就。 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中美建交 ⑤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⑥成立上海合作组织A.①②③ B.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16.20世纪70年代初期
2、穗整齐,根系发达,耐肥抗倒,需肥量大,后期落色好穗大粒多优势强,穗长 2426株有效穗 810 根,每穗总粒数 160 粒,结实率 千粒重 26g。 博优赣 28 号全生育期作中稻 150155d,作双晚 140d,比汕优 63 长 57d。 在赣中南、赣西可作中稻、双晚栽种,赣北适宜作中稻种植。 该组合秧龄弹性大,双晚栽种秧龄超过 40d 无早穗现象。 博优赣 28
而斗争. 10.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 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 “条件 ”后发生的变化有( ) ① 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 ②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 ③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 ④ D. ③④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