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冬季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于在恒温稳湿的环境中生长,草菇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空气相对湿度为 85%95%。 因此,将高温性的草菇移到气温较低的冬季进行栽培,必须在保温能力好的温室大棚中栽培,从而增加了升温等方面的成本投入。 而且,冬季生产的草菇是夏季常规栽培售价的 2 倍,故应从培养料配方及栽培管理等方面作适当调整,以增大投入产出比来提高经济效益。 草菇冬季栽培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堆发酵草菇反季节栽培不能采用养分少、产量低的单一草料配方,应选用营养丰富、生物学效率高的配方。 生产中多采用棉籽壳 68%、稻草 20%、尿素 1%、石灰6%、碳酸钙 3%、草木灰 2%或废棉 77%、稻草 10%、麦麸 5%、石灰 8%。 采用二次 2、发酵法,先将棉籽壳曝晒 34 天,用石灰水调制到料的含水量在70%75%,为 78,室外堆积 3 天,然后将料移到室内,保持室温 602天左右或料温 70维持 10 小时即可。 节含水量为 65%、为 9 左右,当料温降至 35时即可播种,可采用条形铺料撒播法,即将畦宽 80 厘米分成 5 等份,各条宽 16 厘米,中间一条填加肥土,两侧各填加料,用料量为 10 千克/平方米,料铺后稍压实,菌种撒于料面,用种量为料重 4%6%,再在菌种上撒一层培养料,并在两条培养料外侧各贴覆 56 厘米的肥土,关闭菇棚使棚温达 3035,3 天内不开门窗维持高温高湿,以利于菌丝萌发。 以后每天通风换气约 2030 3、 分钟,45天后当菌丝吃料 2/3 时,便可喷少量水,促菌丝吃透料,6 天后菌丝长透料,应适当调足水分,加强通风换气和透光,促使子实体形成,8 天后菌丝开始扭结出现菇蕾,此时,料面要适当干燥,以增加结菇并减少死菇。 时采收播种后 10 天左右可见小白点状的菇蕾密集出现并逐渐长大,1315 天即可采收第一潮菇;第一潮菇的产量占全部产量的 60%70%。 因此,要加强温、湿、气和光照等方面的管理。 在菇蕾形成时,加强通风排除废气和调节室温,室温保持 3234,空气相对湿度保持 85%90%,一潮菇采收完后要及时清理料面,在保持菇房温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喷水保湿,将 到偏碱性,促进菌丝恢复。 补水的同时可补施一些营养液如 尿素和 5%麸水等,以促进子实体的分化发育。 7 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若以采收二潮菇为目标,一个生产周期约需 20 天左右。 草菇生长速度极快,往往一夜之间就会开伞,故应及时采收。 当草菇由基部较宽、顶部稍尖的宝塔形变为卵形,菇质由硬实变为松软,颜色由深变浅,包膜未破裂、菌盖菌柄没有伸出时采收最适宜。 一般早中晚各采收 1 次。 采下的鲜菇及时用刀削去菇脚表面的泥土,即可出售或加工。 专利查询。草菇冬季栽培技术
相关推荐
1、、营养草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需要外界提供。 草菇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有糖类、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半纤维和纤维素等。 有机氮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胨、氨基酸和尿素等;无机氮化合物有硫酸铵和硝酸铵等。 一般认为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C/N)以 20:1 为宜,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C/N)以30
1、名兰花菇,是我国栽培较为普遍的菌类品种之一。 草菇含有 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一种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效益高的品种。 炎热的夏季,市场上新鲜的菌类品种已很少见,而草菇不仅可以调节市场淡季菇类供应,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而且深加工后还可以出口创汇。 草菇是一种腐生真菌,它必须从死亡的植物体及土壤中吸收现成的养分和水分才能生活。 因此
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 ,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可以回收再利用 ,但也有污染属性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所谓垃圾是 “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 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观望的情况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 ,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 ,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 ,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1、菇,又名兰花菇、美味苞脚菇、中国蘑菇、南华菇。 它是一种喜温、喜湿,夏季生长于稻草等禾本科草类或棉、麻等纤维废料上的草质腐生菌。 草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其性寒、味甘,有消暑去热的功能和强身壮骨、护肝健胃、发乳、解毒等功效。 常吃草菇,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加速创伤愈合。 还可减少胆固醇累积、降低血压。 因此,草菇历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草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