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考化学专题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内容摘要:

. C3H6 B. CH3OH C. HCHO D. HCOOH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 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 X的化学式.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X+2O2 2CO+CO2+3H2O,反应物中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 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 3X 中含有 3 个碳原子、 3 个氧原子和 6 个氢原子,则每个 X 分子由 1 个碳原子、 1个氧原子、 2个氢原子构成构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 HCHO.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 X、 Y、 Z、 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 /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24 0 14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根据质量守 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 2+2+84+5=待测 +24+0+14,待测 =93﹣ 38=55,然后根据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判断处该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 2+2+84+5=待测 +24+0+14,待测 =93﹣ 38=55. 根据 X、 Y、 Z、 Q 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 X、 Y、 Q为生成物, Z 为反应物,故该反应为 Z→X +Y+Q为分解反应. 故选 A. 【点评】该题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质量守恒定律并能 灵活的加以运用,然后会从图表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 12.浓硝酸和锌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4HNO3=Zn( NO3) 2+2H2O+2X↑ ,则 X为( ) A. H2 B. NH3 C. NO D. NO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 Zn+4HNO3=Zn( NO3) 2+2H2O+2X↑ 可知,反应前锌原子是 1个,反应后是 1个;反应前氢原子是 4个,反应后是 4个;反应前氮原子是 4个,反应后应该是 4个,其中 2个包含在 2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 12个,反应后应该是 12个,其中 4个包含在 2X中;由分析可知,每个 X中含有 1个氮原子和 2个氧原子,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式是 NO2. 故选: D. 【点评】判断 X 的化学式时,要注意 X 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是 2, 2X 中含有 2 个氮原子和 4个氧原子,这样理解才不会出错. 13.某密闭容器中有 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 /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 /g 0 待测 45 36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 “ 待测 ” 值为 5 D.反应生成的 CO2和 H2O的质量比为 45: 36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x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答】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待 测值 =16+70+1+0﹣ 0﹣ 45﹣ 36=6,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而 X和氧气为反应物,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 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生成物都是化合物,所以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 A错误; B、根据 A的解答可以知道在 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 B正确; C、根据 A的解答可以知道待测值为 6,故 C错误; 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5g﹣ 1g=44g,生成水的质量为 36g,其质量比为: 44:36,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能够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够根据反应特点来判断反应类型,这类题一般是指的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14.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C.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D.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从微观来说,该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是: “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 ” ,可以据此解答; B、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的破裂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可以据此解 答该题; D、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 A、从微观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正是由于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才使反 应前后质量相等的,故 A观点不正确; B、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故 B观点正确; C、化学不仅可以研究存在的物质,而且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制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故 C观点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故 D观点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 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以便灵活应用.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煅烧石灰石 B. 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 C. 密闭容器中镁和氧气加热反应 D. 用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 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A、高温煅烧石灰石放出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少; B、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时,氯化钠能继续溶解; C、密闭容器中镁和氧气加热反应生成了氧化镁; D、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分析. 【解答】解: A、高温煅烧石灰石放出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少,开始时固体的质量不是零.故A错误; B、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时,氯化钠能再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直到溶液达到饱和为止.故 B错误; C、密闭容器中镁和氧气在加热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无论那一种物质过 量,最终结果两者不能同时存在.故 C错误; D、催化剂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不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16.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两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 G 蛋白偶联受体领域所作的奠基性贡献. G蛋白偶联受体在新型药物开发应用广泛,它是由上千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而形成的一类细胞膜蛋白质.你认为 G蛋白偶联受体中一定不含有的元素是( ) A. C B. O C. N D. Ne 【考点】质 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题中信息 “G 蛋白偶联受体是由上千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而形成的一类细胞膜蛋白质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氨基酸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因此 G蛋白偶联受体中一定不含有的元素是 Ne;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即可. 17.硫酸氢钠是一种酸式盐,其水溶液显酸性.它的固体与过氧化钠粉末加 热时发生如下反应: 2Na2O2+2NaHSO4 2Na2SO4+2X+O2↑ ,则 X的化学式为( ) A. Na2S B. Na2SO4 C. Na D. NaOH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此可推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解答】解: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NaHSO4 2Na2SO4+2X+O2↑ 可以知道反应后除 2X外有 4个钠原子、 2个硫原子、 10个氧原子,而反应前有 6 个钠原子、 2 个硫原子、12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可知, 2X中含有 2个钠原子、 2个氧原子和 2个氢原子,因此 X化学式为 NaOH.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原子守恒的方法即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