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茶苗白绢病1、1 分布及症状: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 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 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 200 多种植物。 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 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 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1、2 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 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 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 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2、。 1、3 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 年。 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 68 月发生最盛。 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1、4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 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 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 药剂用 50多菌灵 500 倍液、酸铜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 移栽茶苗叶可用 20石灰水浸泡消毒。 2、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2、 3、1 分布及症状: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 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 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 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 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2、2 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 细菌。 菌体短杆状,具 13 根极生鞭毛。 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 发育适温为 2529,致死温度为 51(10 分钟)。 在 发育最好。 2、3 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 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 病菌从苗木伤口 4、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2、4 防治方法:要严格苗木检查,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伤口。 苗木必要时可用 20石灰水浸根 10 分钟消毒后再移栽。 3、茶苗根结线虫病3、1 分布及症状: 主要分布于温暖的产茶区。 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3、2 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 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 2530,土壤湿度为 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 5、质土中,2030 天就可完成 1 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农业技术全集之植,、3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 10 天后再翻 1 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石灰消毒或用1:20 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茶紫纹羽病4、1 分布及症状:分布于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 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 6、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4、2 发生规律: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 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4、3 防治方法:选用无菌健苗令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 l 小时,或 50的多菌灵 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 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 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 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亩用 用福尔马林 30 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 1000 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