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薪菇栽培技术焦点问题解疑内容摘要:

1、薪菇又称茶树菇,为近年来新开发、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一种珍稀菇品,成为各地推广栽培品种的亮点,仅福建省古田县年栽培量就达到 1 亿袋。 由于茶薪菇的栽培历史短、生产管理缺乏规范化、加上该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含有杏仁香味,所以病虫害比较多,致使产量不达标,品质下降,产品农残超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市场准入制的要求,今后对产品无公害的要求更加严格。 这里就茶薪菇栽培技术焦点、难题进行综合剖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供菇农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1 产标准茶薪菇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条件达到要求时,其生物转化率可实现 133%,也就是投料(干料)100产鲜菇 133照现有 2、古田菇区现状,通常采用1530栽培袋,每袋装干料 300g,其产量达到鲜菇 400g 这个标准即为高产。 如果是按保鲜菇规格质量要求,也应不低于 300g。 而现有许多栽培户未能达标。 达标因素产量不达标虽有诸多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培养基配制欠妥。 其误区:一是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减少麦麸用量,有的麦麸比例仅占 10%,有的甚至只占 5%;二是石灰用量春、夏、秋、冬一个样;三是拌料装袋上灶时间拖长,基质酸败,养分受破坏。 本要求茶薪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整个生产周期需 10 个月,要消耗大量养分。 营养供应跟不上,先天性不足,则无法实现高产。 麸茶薪菇栽培主要营养为有机物质中的蛋白质。 现有栽培原料棉 3、籽壳,其蛋白质含量仅占 4%,而麦麸的蛋白质含量达 是棉籽壳的 3 倍多;尤其是麦麸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高达 46%,是茶薪菇营养的主要氮源,又是 此,麦麸是配方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物质。 其合理的配方要求麦麸占培养基总量不低于 15%。 灰作为培养基酸碱度缓冲剂,同时增加钙素养分,一般用量为2%3%,具体用量应依配料日气温的高低而有所增减,气温 20以下时用量少些,气温 28以上时多些,目的是控制基质酸败。 2 染原因茶薪菇菌袋的杂菌污染率比其它菇类高。 主要原因是栽培量较大,一般栽培户一次制袋少则 5000 袋,多的 1 万袋,工作量大,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等环节技术失控。 特别是老菇区, 4、污染袋处理不好,空间杂菌孢子指数不断增加,而且杂菌抗逆性也越来越强。 见杂菌主要是绿色木霉、链孢霉、青霉、黄红曲霉等竞争性杂菌。 尤其是绿色木霉,危害极大,一旦污染,致使菌袋报废。 制措施“7 到位”籽壳提前 24 小时加水集堆发酵。 入麦麸后,拌料装袋至上灶时间不要超过 6 小时,以防止基质变酸。 菌温度标准控制 100后持续 24 小时。 运过程中要防止料袋破孔。 种时间要选择晴天的夜间进行,严格无菌操作。 菌培养时要注意控温、防潮、通风和避光。 期翻堆检查,发现杂菌污染及时处理,发生螨害时可用克螨特 73%乳油20003000 倍液喷雾灭害。 3 害原因及特征由于茶薪菇菌丝特有的香味,会诱引大量菇蚊入侵啃食 5、菌丝,受害部位菌丝萎缩,基质变黑、发霉并发出臭味,影响出菇。 菇蚊为茶薪菇栽培的大敌。 蚊形态特征菇蚊品种较多。 古田茶薪菇目前发生的菇蚊属于嗜菇瘿蚊。 成虫头和胸黑色,翅透明,腹部花白色。 当菌袋开口后,进入袋内表面破坏菌丝生长,并产卵。 卵初期乳白色,后变为黄色,卵期 45 天;幼虫成熟时似线虫,长 23的粗似发丝,大的粗度接近牙签。 每条成虫可繁殖 812 条小幼虫,幼虫1015 天化蛹。 蛹长 期 67 天。 有性繁殖的世代周期为 30 天左右。 治措施“四关键”化环境搞好菇房四周卫生,并撒石灰消毒。 理防治菇房门窗安装尼龙纱网,防止成虫飞入产卵。 学防治菇房内用气霉消毒剂气化消毒,或用 50%辛硫磷乳油 1 6、000 倍稀释液喷雾 1 次;袋开口前 34 天喷药防害按无公害栽培用药要求,可将卫生丸辗粉燃烧或点蚊香驱逐;农药应选用广谱、低毒、残留期短的品种,例如锐劲特、啶虫脒、杀虫双、扑虱灵或 50%敌敌畏乳油。 有些菇农使用磷化铝后茶薪菇迟 15天出菇,且长势较差;这是因为磷化铝吸收空气和水汽后挥发形成有毒和酸味的气体,菌丝接触后受到伤害,甚至出现腐烂霉变而影响长菇。 施药要“对号入座”。 任何一种病虫都有其共生规律,选用对口农药和最佳防治时期,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菌袋培养期出现螨害时,可选用克螨特 73%乳油,按 20003000 倍稀释后喷雾。 长菇期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农药。 当清理受害菇体及其料层后,为防止 7、虫害复发,可施用生物农药和环保型农药,例如阿维菌索(100)啶虫脒(275)灭幼脲(350),这 3 种农药混合后兑水 250雾,杀虫效果很好,符合无公害栽培用药要求。 国家禁止使用的甲胺磷、克百威、杀虫脒等高毒化学农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施用。 4 新发现的菇筒 2 状特征茶薪菇长菇采收 23 批后,在菇筒表面常会出现黄色或白色、表面光滑而带有黏性的一层菌被,后期变暗淡;还有一种是在菇筒表层出现咖啡色网状覆盖物。 这 2 种新发现的菌被病,可致使茶薪菇菌丝变黑、变软及霉臭,不再长菇,成为废袋。 原菌上述 2 种病害,前者属于枝霉菌被病,病原菌为葡萄枝孢霉;后者病原菌为褐色石膏霉。 治措施“四把关”湿关喷水时空间湿度不要超过 90%。 氧关注意通风换气。 温关气温高时加盖遮阳物,棚顶喷水降温。 离关将已发生病害的菌袋搬离它处,防止病菌蔓延扩散。 5 害种类子实体生长阶段也常出现褐腐病、软腐病、猝倒病、黑斑病、霉烂病或空疮病等各种侵染性病害,致使茶薪菇欠产减收、品质下降。 状发生上述侵染性的菇体色泽变褐,萎缩,发霉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治措施“五要点”好菇房消毒,净化环境。 菇期间用水要清洁,加强通风换气,避免长菇期高温。 害菇要及时摘除烧毁,然后停水,加大通风量,降低空间湿度。 收后用链霉素 150 倍液喷洒菌袋,杀灭潜存于袋内的病菌,避免第2 潮菇长菇时复发。 菇提前采收和加工处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