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内容摘要:

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10.实验证明 X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仅根据此结果,对 X的成分推测正确的是 ( ) A. X是氢气 B. X是甲烷 C. X含有氢、氧 两种元素 D. X含有氢元素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题意 “X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 ” ,反应为: X和氧气点燃有生成水;水中的氢元素一定来自 X,但水中的氧元素不一定来自 X,可能来自氧气. 【解答】 解:由分析可知,反应为: X和氧气点燃有生成水;水中的氢元素一定来自 X,即: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 X可能为氢气、甲烷等气体;但水中的氧元素不一定来自 X,可能来自氧气,故 X可能含有氧元素,可能没有.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 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了解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二、选择填充题(在 A、 B、 C、中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填在括号中,再补充一个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 10分) 1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B A、牛奶 B、碘酒 C、酒精 D、 糖水等(合理即可) .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牛奶是不溶性 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故选项正确. C、酒精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糖水是蔗糖是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 B;糖水等(合理即可).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物质属于合金的是 B A、铁矿石 B、青铜 C、四氧化三铁 D钢等(合理即可) . 【考点】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专题】 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具有以下特点: ① 一定是混合物; ② 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等. 【解答】 解: A、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的化合物,不属于合金,故选项错误. B、青铜是铜的一种合金,故选项正确. C、四氧化三铁是铁的氧化物,不属于合金,故选项错误. D、钢的主要成分是铁,属于铁的合金,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 B;钢等(合理即可).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 主要考查合金的特征,掌握合金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下列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案可以直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实施的是 B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B.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C.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混合制氨气 D. 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或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 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 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因此可以共热来制氨气. 【解答】 解: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加热,因此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 误; B、实验室制取 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选项正确;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因此可以共热来制氨气,因此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因此不需要加热. 故选 B;补充 D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或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 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4.镁带、硫粉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其相同点是 B A、都产生耀眼的白光 B、都放出热量 C、都产生白烟 D、 都是氧化反应 .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镁带、硫粉分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的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 解: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物质,放出热量,由化 学方程式 2Mg+O2 2MgO;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由它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S+O2 SO2. 由上可见:它们都放出热量、都是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都生成氧化物等. 故答案为: B;补充:都是氧化反应. 【点评】 了解氧气与碳、磷、硫、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掌握反应类型的基本知识,难度不大. 15.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C A、用水除去氧气中的一氧化碳 B、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 C、用铁粉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的硫酸铜 D、用 足量的稀盐酸(合理即可) 除去铜粉中的锌粉.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 的方法错误. B、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易溶于水,用过滤的方法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粉能和酸反应,铜和酸不反应,故可用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锌粉,然后过滤即可,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C;足量的稀盐酸(合理即可).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 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三、填空与说明题( 35分) 16.用化学用语表示: ( 1)氖气 Ne ( 2)硫酸铁中铁元素化合价 2( SO4) 3 ( 3)一个氢氧根离子 OH﹣ ( 4)五个氯分子 5Cl2.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 1)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 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 ( 4)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 解:( 1)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 Ne. ( 2)硫酸铁中铁元素显 +3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硫酸铁中铁元素化合价可表示为: 2( SO4) 3. (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 1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 OH﹣ . ( 4)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五个氯分子可表示为: 5Cl2. 故答案为:( 1) Ne;( 2) 2( SO4) 3;( 3) OH﹣ ;( 4) 5Cl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如图是转化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微观示意图. ( 1)反应前的图示 中含有 2种分子; ( 2)图中所示的化学方程式 2CO+2NO 2CO2+N2; ( 3)从图中你还能获取的信息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或分子由原子构成,合理均可) .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 1)反应前的五个分子中其中有两个分子是由 1个 C原子、 1个 O原子构成的分子,另三个分子则是由 1个 N原子和 1个 O原子构成的分子; ( 2) 反应前为 2个 CO分子、 3个 NO分子,反应后为 1个 N2分子、 2个 CO2分子和 1个 NO分子,其中有 1个 NO分子不参加反应; ( 3)反应前的分子构成与反应后的分子不同,可说明分子可再分而后重新结合成其它分子即分子可以再分,等等. 【解答】 解:( 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构成不同为两种物质的分子; 故答案为: 2; ( 2)该反应由 2个 NO分子与 3个 CO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 2个 CO分子、 2个 N2分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可表示为 2CO+2NO 2CO2+N2; 故答案为: 2CO+2NO 2CO2+N2; ( 3)反应前后的分子构成不同,说明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可以再分;反应前后分的种类、个数发生改变;等等; 故答案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或分子由原子构成,合理均可). 【点评】 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 原子 分子,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原子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8.如图是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 ( 1) t1℃ 时, A物质的溶解度为 25g ( 2) t2℃ 时,分别用 50克水配成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① 均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由多到少的顺序 为 A> B> C ② 均降温到 t1℃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 B> A> C欲使 A和 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则可以采用的一种措施是 在 C的溶液中加热 C的溶质,是 C达到饱和状态 ( 3)结晶 A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