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xx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内容摘要:

调来调去。 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 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 奶奶有事。 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 子。 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 倒是挺干净的。 奶奶还给他做鞋。 再就是给他做吃的。 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 回来吃饭咧 ——。 ”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 真不赖。 白面馒头,大烙饼,闷茄子,猪头肉。 后来就不行了。 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 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 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 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 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 她有个气喘的病。 每年冬天都犯。 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 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 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 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 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 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 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 这么贵重的东西。 ”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 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 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 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 第二年春天 ,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 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 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 他没有奶奶了。 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 他哭了。 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 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 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 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 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 很大的蓝天。 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 爸爸说:到了。 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 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 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 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 有时查资料,看书。 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 奶奶做的两双新鞋 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 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 他采了很多蘑菇。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 人不是一下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 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 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 这是要干啥呢。 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 萧胜每天去打饭, 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 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 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 “他们开会。 ” “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 ” “哎呀。 你问得太多了。 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 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 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 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 萧 胜吃了两口,真好吃。 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 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 1998年版,略有删改) (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小说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如修水库、大炼钢铁、吃食堂等,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揭示出历史变迁与时代沧桑的主题。 B、文中写了萧胜 的三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因失去奶奶而悲伤,第二次流泪是穿蘑菇时想念奶奶,为想报答奶奶却做不到而悲伤,第三次吃黄油烙饼时流泪是想念奶奶,感激奶奶,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 C、小说在叙事上采用儿童的视角,始终用萧胜一双童稚的眼睛看世界,独具匠心。 一方面儿童的天真诚实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儿童的好奇和不谙世事又增加了作品的含蓄美。 D、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E、《黄油烙饼》一文显示出对人的深切 关爱与同情,是朴素的人道主义信念的直接体现。 作品把这种关爱与同情渗透在人物的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