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xx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溶液变为红色,是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而不是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错误; B、虽然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但现在还没有更合适的替代能源,所以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故错误;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别是: CO、 CO2,可见其组成元素相同; CO在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 CO2;高温条件下碳可以还原二氧化碳生成 CO,就是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正确; D、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人在二氧化碳含 量较高的地方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人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先要进行灯火实验,并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故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不难做好. 7.调查统计表明,很多火灾伤亡事故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下列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排气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 析】 A、在扑灭电器着火时,应注意预防触电事故,并小心被烧热的电器遇水可能发生爆炸;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 C、根据高楼着火的急救方法分析; D、可燃性气体煤气与空气混合达一定浓度时,遇火就会产生爆炸,为避免泄漏的煤气发生爆炸,应降低空气中煤气含量. 【解答】 解: 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时电器发生短路等事故,故说法错误;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故说法正确; C、高层住房着火 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方法错误; D、煤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关闭阀门防止煤气继续与空气混合,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与煤气的混合浓度,这样做都可以防止混合气体产生爆炸,而不能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排气,防止产生电火花,故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是撤离可燃物都是常用的灭火原理,在具体扑火时还要结合火场实际,选择恰好的灭火方法. 8.某密闭容器中有 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 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 /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 /g 0 待测 45 36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 “ 待测 ” 值为 5 D.反应生成的 CO2和 H2O的质量比为 45: 36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x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 成. 【解答】 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待测值 =16+70+1+0﹣ 0﹣ 45﹣ 36=6,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而 X和氧气为反应物,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 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生成物都是化合物,所以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 A错误; B、根据 A的解答可以知道在 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 B正确; C、根据 A的解答可以知道待测值为 6,故 C错误; 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5g﹣ 1g=44g,生成水的质量为 36g,其质量比为: 44:36,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能够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够根据反应特点来判断反应类型,这类题一般是指的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9.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 t2℃ 时,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t2℃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至 t1℃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 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③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④ 判断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是晶体析出,据此解答. 【解答】 解: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比较,故 A错误; B、由于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混有乙的甲,故错误; C、由于在 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正确; D、 t2℃ 时,将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t1℃ ,由图可判知,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但是原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所以降温后溶液不一定饱和,则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判断,故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 的意义及固体溶解度和温度间的关系,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 4个小题,每空 1分,共 17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0.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①5 个磷原子 5P ②3 个氮分子 3N2 ③2 个亚铁离子 2Fe2+ ④ 氧化铝 Al2O3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 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①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5个磷原子,就可表示为: 5P; ②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氮分子可表示为: 3N2; ③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 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 2Fe2+; ④ 氧化铝中铝元素显 +3价,氧元素显﹣ 2价,其化学式为 Al2O3; 故答案为: ①5P ; ②3N 2; ③2Fe 2+; ④Al 2O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注:填序号) ① 碳酸钾 ② 熟石灰 ③ 氯气 ④ 氦气 ⑤ 氮气 ⑥ 氢氧化铝 ⑦ 氢 氧化钠 ( 1)食品包装袋内填充的保护气是 ⑤ ; ( 2)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⑥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