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豌豆高产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作 豌豆最忌连作,连作时病虫害加剧,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因为豌豆根部可分泌多量有机酸,增加土壤酸度,影响次年豌豆根瘤菌的发育。 所以有豌豆能肥田,只能种一年的农谚,一般至少应间隔 45 年种植。 其中白花豌豆又比紫花豌豆更忌连作,轮作年限还要再长些。 豌豆对前作要求是田间洁净无杂草,因此,前茬最好是中耕作物,如谷类作物。 二、整地 豌豆的根比其他食用豆类作物较弱,根群较小。 适当深耕细耙,疏松土壤,能使豌豆根系发育,出苗整齐,幼苗健壮,抗逆力增强。 华北地区气候寒冷,豌豆多采用春播。 前茬作物收获后先灭茬除草,然后进行深翻。 第二年春季土壤表层解冻后随即耙耱保墒,播前再浅耕耙耱。 三、播种 豌 2、豆在播种前要精选种子。 种子用量少时可用粒选,用量多时可用筛选或盐水选种,注意淘汰虫伤粒和不完整的子粒。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干燥器空气温热处理种子。 处理温度为 3035。 通过温热处理能使种子完成后熟过程,结束休眠期。 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播种前晒种 23 天也有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效果。 我省中北部于 3 月上中旬顶凌播种。 豌豆较能耐低温。 幼苗对霜冻反应很小,早播能充分利用春季土壤水分,有利于种子出苗。 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或穴播。 蔓生种、条播的行距 30 厘米左右,穴播的穴距 2030 厘米。 每穴播种 24 粒种子。 播种量每亩 0 公斤,如为条播可是直立品种,播种量可酌量增加。 播种深度 5 厘米 3、左右,干旱时可适当加深,但最大深度不宜超过 8 厘米。 四、豆在幼苗期容易发生草荒,须中耕除草 23 次。 一般在株高57 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株高 1015 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结合进行培土。 第三次中耕要根据豌豆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后期茎叶繁茂,中耕容易损伤植株,在杂草多时须人工拔除。 生豌豆在株高 30 厘米左右时必须搭架,否则茎蔓偃卧地面,不仅田间管理和采收不便,而且下部茎叶容易腐烂和招致病害。 搭架后通风透光好,茎蔓粗壮,基部腐烂现象减少,结荚多,子粒饱满,产量可提高 1 倍以上。 农谚说:一棵豌豆一根棍,一棵豌豆收十斤。 有的品种在株高 30 厘米时需要摘心,以促生旁枝,增加开花数与结实率。 4、摘下的嫩尖也可供作蔬菜食用。 豆施肥应以基肥为主。 除施用堆肥、厩肥外,还要多施磷、钾肥料,如草木灰、骨粉等。 播种时如果能用根瘤菌拌种,效果更好。 豌豆根瘤菌能固氮,不必多施氮肥;但在幼苗期和在土壤贫瘠而缺乏基肥时,可施用少量速效氮肥,促进多发茎叶。 豌豆需要施用较多的磷、钾肥料。 磷肥可促进豌豆子粒成熟,还可改善其煮软性。 豌豆对不易溶解的磷肥有较高的利用率,施用后有显着的增产效果;也可施用过磷酸钙。 豌豆在开花结荚期根外喷施磷肥,特别是喷施硼、锰、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增产效果十分显着。 豆耐旱性差,在生长期间应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播种后如遇干旱,必须迅速灌水,以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 在开花结荚期需水较多。 5、五、状为病株茎叶上有圆形褐色小斑点,后变黑色。 防治方法:去除杂草,拾出毁烧病叶。 在发病期用 或 11 的波尔多液,每隔 710 天喷洒一次,共喷 23 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为在茎叶或豆荚上先产生褐色小斑,周围紫色,后变为茶褐色。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多施钾肥或施用石灰;喷洒波尔多液防治等。 株叶片呈现白色小斑,逐渐扩大遍及整个叶面。 防治方法:及时排水;施用草木灰或石灰;晴天喷洒石灰硫磺合剂防治。 豆蚜虫在很多地区为害相当普遍,它吸吮豌豆植株的营养物质,使植株生长不良,特别使荚果受害后发生萎缩现象,产量降低。 生产上一般采用烟草石灰水喷洒防治。 豆象是豌豆最主要的害虫。 它的成虫为黑褐色或灰褐色的小甲虫,在豆荚即将成熟时产卵在豆荚上,孵化后蛀入子粒,破坏种子,不能作种,出粉率也大大降低。 豌豆象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春天恢复活动,飞入田间继续为害,它在田间零散分布,防治比较困难。 但豌豆象有在子粒内潜伏的生活习性,收获后立即处理种子是防治豌豆象最有效的方法。 六、收获由于豌豆的成熟期很不一致,所以要根据豌豆的不同食用方式,决定收获时间。 一般食粒豌豆于开花后 1518 天,子粒饱满时开始采收。 而产干豌豆 70%80%豆荚枯黄时收获,最好能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进行,以免爆荚落粒。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