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吴汉何尝杀妻基础练习内容摘要:

性,从上文“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的史实,过渡到“吴汉的夫人名位也很正常”的史实,从这两个方面论证“吴汉”不可能“杀妻”。 【练习解答】 一、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 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 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 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二、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 家里贫穷,在县里供职做亭长。 王莽末年,因为宾客触犯了法律,就逃命到了渔阳。 (因)因资财缺乏, (于是 )靠贩卖马匹为业。 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都与豪杰之士结交。 吴汉曾经出征,妻子在后方置买了田地。 昊汉回来 (后 ),责怪她说:“军队在外打仗,将士的给养都不够,你在后方为什么还要买这么多田宅呢 ?”于是 (把田宅 )都分给了兄弟亲戚家。 吴汉只修筑里宅,不建大宅子。 夫人先死,简单地埋在小坟里,不修筑祠堂。 (吴汉 )为人朴实厚道不善言辞,匆忙时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自己的 )意思。 三、略 【类文品析】 不求甚解 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 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 丢了他说的后一句, ,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讲道理的非议。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②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 ,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④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⑤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⑥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⑦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 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 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 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心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