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交稻到超级稻内容摘要:
2、0 年 7月,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这种异型植株通常会被农民当作杂草拔除)。 经过一年的研究,袁隆平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这一发现让权威的水稻“白花授粉”、不具备杂交优势的理论受到质疑。 从此,他开始进行杂交稻试验。 后来,这株天然杂交稻竟结出了少许谷粒,只是稻秆疯长。 村民开玩笑说:“袁老师,您这是高产稻草,可惜人不吃草”。 袁隆平却认为试验取得进展,因为它证明了水稻是具有杂交优势的,只不过要将优势从茎秆转移到稻粒上。 三年后,他在国内首创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并利用“天然雄性不育株”进行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这些谷粒每一粒都比金子还贵,它 3、们后来成为超级稻的始祖。 杂交稻育种需要经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这样一个周期,时间为 68 年。 从 1964年到 1968年,袁隆平共获得 700多株保持系不育材料秧苗,准备进行恢复系试验,可惜在那动乱的年代,这些材料遭到人为毁坏,仅有 5株幸存。 为了加快繁育不育材料,袁隆平提出远缘杂交思路,带领助手远赴海南、云南寻找野生稻与“家稻”杂交。 1970 年 11月,他的两个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野生稻-“野败”,并用其与常规稻杂交,获得了一批育种材料。 后来,他把这批材料无偿分配给全国各地的同行,以扩大杂交和优选范围。 1973年,我国终于实现了杂交稻“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杂交优势的杂交组 4、合“南优 2号”横空出世,亩产达 623公斤,比常规稻增产 20%左右。 此后的20多年里,杂交稻迅速在中国和世界推广并逐年刷新着高产记录。 在此期间,以袁隆平为旗手的一大批专家在致力于大面积提高杂交稻产量的同时,着重研究如何大幅度提高其品质,于是,发展超级稻被摆到重要位置。 超级稻亦称水稻超高产及高品质育种推广,1981 年由日本率先提出。 中国于1996年将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虽然起步比日本晚了 15年,但由于我国有培育杂交稻的基础,短短数年便获得长足进步。 到目前为止,日本、美国也没搞出超级稻,而是从中国引进稻种并签订了长期合同,中国领先美、日 20年。 国家农业部给超级稻确定的目标是:第一阶段。从杂交稻到超级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大豆,麦类,薏米营养饮料的制法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大豆、麦类、薏米营养饮料的制法本发明介绍以发芽大豆、发芽麦类、发芽薏米为原料,加工营养饮料的方法。 为了利用廉价的大豆原料(蛋白质 3540、油脂 18),制造出营养价值高的饮料,发明者进行了多种研究。 结果发现:将适度发芽的大豆烘焙后粉碎,作为基础原料,另将发芽麦类、发芽薏米烘焙、粉碎,将大豆粉碎物与麦类粉碎物、薏米粉碎物及某种药用植物粉碎物混合
大豆,甘薯施肥技术的简介
2、豆期占 70%,鼓粒至成熟期占 13%。 大豆生长中期对磷的需要最多。 (3)吸钾率。 开花前累计吸钾量占 43%,开花至鼓粒期占 鼓粒至成熟期仍需吸收 钾。 由上可见,开花至鼓粒期既是大豆干物质累积的高峰期,又是吸收氮磷钾养分的高峰期。 3大豆的施肥的技术要点大豆的施肥体系一般由基肥、种肥和追肥组成。 施肥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大豆有足够的营养,又要发挥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大豆饼与大豆粕的异同
2、43%47%。 在养殖动物饲料配方中计算蛋白质的含量时,也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尽量做到精确配置。 1)所含蛋白质品质一样好。 两者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都是优良植物蛋白饲料。 (2)含有相同的氨基酸。 两者都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异亮氨酸(,两者蛋氨酸含量都较低。 (3)含有相同的抗营养因子。 两者都含有 8 种抗营养因子,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消化。 大豆疑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