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豆荚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2、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此虫为害大豆等造成“十荚九蛀”,虫荚率高达 60%90%,一般年份虫荚率亦达15%20%。 大豆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华东地区浙西南山区景宁县 1 年发生 5 代。 除第一代较整齐外,以后各代有不同程度世代重叠,早春、中夏、迟秋期大豆成荚期是危害高峰;一般 610 月为幼虫危害期,尤其 67 月以第一、第二代幼虫为害最重;迟秋大豆成荚期 9 月以第四代为害为次之。 2 生活习性大豆豆荚螟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或晒场周围的土表下 15处结茧越冬。 翌年 5 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并于 5 月底 6 月初羽化成虫;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不强,飞翔力弱,成虫羽化当日傍晚就开始寻偶、交 3、尾、隔日开始产卵。 每雌蛾平均产卵 80 粒左右,产卵时分泌黏液,将卵斜插在荚毛之间,喜欢将卵单产于多毛大豆品种,多数散产在豆荚上,以上、中部膨粒前期的豆荚上着卵最多,单荚受卵量 13 粒,最多的可达 12 粒。 在大豆未结荚时,卵也可产在幼嫩的叶柄、花蕾、嫩芽及嫩叶背面,卵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荚面爬行寻找适当的蛀入部位,然后在蛀入点荚面吐丝作约 1的白色小囊,藏身囊内,仅伸出头部逐渐咬蛀入荚,虫体蛀入荚后随分泌胶液封闭孔口。 3龄以上幼虫可转荚危害,幼虫还可蛀入豆株茎内危害,一般 1 条幼虫可转荚危害 13 次,可食害豆 35 粒。 各代幼虫发生危害期分别为 6 月上中旬,7 月中下旬,8 4、 月上中旬,9 月上中旬,10 月上旬至翌年 5 月下旬。 老熟后在荚上咬孔洞爬出,落至地面,潜入植株附近的土下 3右,深处吐丝作茧化蛹。 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735都能生长发育,最适环境温度为 2630,相对湿度 70%80%。 据观察,15 代的全代历期 2935 天,其中卵历期 34 天,幼虫历期 1011 天,蛹历期 910 天,成虫历期 710 天。 3 候条件适宜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近几年来“厄尔尼诺”现象所带来的冬季温暖、早春不冷、盛夏不热、晚秋不凉的特殊气候,十分有利于大豆豆荚螟的生长繁殖和越冬,越冬幼虫死亡率低,残留基数高,致使越冬代成虫数最多,羽化时期长,除第一代发生较整齐外, 6、生。 4 业防治在豆荚螟危害严重地区,合理规划茬口布局,应避免豆类作物多茬口混种,与豆科绿肥连作或邻作,最好采用大豆与水稻轮作或与玉米间作。 用抗虫品种种植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荚上无毛或少毛的品种,以减轻危害。 杀成虫在大豆、豇豆、扁豆等豆类面积较大的地方,于 510 月架设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 剂防治做好虫情测报,掌握防治适期选择在当地有代表性的类型田,定期抽样调查大豆豆荚螟消长动态,掌握在豆荚螟卵孵始盛期(大豆进入结荚始盛期到豆荚变黄绿色时止),最迟到 2 龄幼虫期高峰期及时喷药。 也可掌握在主要为害世代蛹羽化率达 40%80%时喷药。 防治药剂可选用 5%锐劲特 1000 倍液或 20%绿得福 1500 倍液或 参碱1000 倍液或 喜 1000 倍液或 48%乐斯本 1500 倍液,不同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 喷药时一定要均匀喷到植株的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喷药量以湿有滴液为度。 专利查询。大豆豆荚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粤教版化学九年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同步测试
CO2 含量增 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为了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答两点) 9.化学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害。 请仿照下列示例,从化学合成材料中选择 2种物质,填写下表 图 9— 3 物质 有利的方面 有害的方面 油漆 美化环境 释放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展示才华 10.王亮家使用液化石油气在阳台上做饭,在冬季经常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
粤教版化学九年化石燃料同步测试
推行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该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若出现在煤矿的矿井里,并达到一定的浓度,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瓦斯爆炸,瓦斯爆炸严重危害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 为了防止瓦斯爆炸,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