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2、的组分等,病株根瘤显著减少。 种子病斑的形成,主要因素是病毒感染,降低种子商品价值。 二、症状。 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差异很大。 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间,起伏呈波状,甚至变窄狭呈柳叶状。 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 播种带病种子,病苗真叶展开后便呈现花叶斑驳。 老叶症状不明显,到后期,病株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 在感病品种上,受病 6后出现明脉现象,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斑驳,叶肉隆起,形成疱斑,叶片皱缩。 严重时,植株显著矮化,花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 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症状不明显,或仅新叶呈轻微花叶斑驳。 病株 3、矮化的现象仅出现于种子带毒和早期感毒而发病的植株,后期由蚜虫传播而发病的植株不矮化,只新叶出现轻微花叶斑驳。 花叶症状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气温在 右,症状明显,症状逐渐隐蔽。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植株种子有时种皮着色,其色泽常与脐色有关。 脐色为黑色的则出现黑斑;脐色为黄白色的,则出现浅褐色斑,种皮为黑色而脐为白色的,则呈现白色斑。 特征:病叶呈皱缩花叶斑驳,病粒自脐部向外产生放射形褐色斑纹。 三、病原。 大豆花叶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 Y 病毒组(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 病毒颗粒线状分散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大多在 650米18 纳米,平均 700 纳米16 纳米左右,病毒钝化温度为 55有的分离 4、物可达 66,稀释终点 10 10液在常温条件下,根据不同分离物,侵染性为 3,钝化 小于 4 大于 9,感染 2病叶细胞内产生内含体为风轮状,大小为 12米,病毒核酸的含量 6核酸分子量为 06 道尔顿。 四、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1、侵染循环:大豆花叶病毒在种子内越冬,病毒存在于成熟种子的胚部和子叶内,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播种带毒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尔后发展成系统性侵染,称为第一次侵染。 种子带毒率的高低因大豆品种和大豆被侵染的时期不同而不同,平均 30%左右,高达 70%(种子带毒在 间者亦有报道)。 大豆的褐斑粒与病毒一般呈正相关,即病毒高的褐斑粒率也高,但也有病毒高而褐斑粒率不高的,或褐斑粒率高 6、蚜出现高峰期后 15 天左右,田间普遍发病。 此外,大豆品种对花叶病的抵抗性有明显的差异,感病品种不仅植株受害重,病株率高,产量和品质均受影响。 五、防治方法。 根据病毒病原特征及已知流行因素,可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毒品种:各地大面积推广和改良品种,大多数对大豆花叶病毒有一定抗性,一般均在中抗以上,改良品种在连年种植过程中,发现病毒逐年严重,一是种植品种抗性衰退,或是当地侵染病毒株系的变化引起的,应对改良品种提纯复壮或改种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建立无毒种子田:侵染大豆的病毒,很多能经大豆种子播种传播,因此种植无毒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无毒种植田要求种子田 100 米以内无 7、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 种子田在苗期去除病株,后期收获前发现少数病株也应拔除,收获种子要求带毒率低于 1%。 病株率高,或种子带毒率高的种子,不能作为翌年种植种子用。 3、防蚜治蚜:侵染大豆病毒在田间流行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传播田间病毒又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性的传播,因此采取避蚜或驱蚜(即有翅蚜不着落于大豆田)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 目前最有效方法是苗期即用银膜覆盖土层,或银膜条间隔插在田间,有驱蚜避蚜作用,可在种子田使用,大豆后期发生蚜虫,应及时喷施杀蚜剂,并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4、加强种子检疫: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较多的种传病毒,因此,加强种子检疫尤为重要。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种植季节及方式、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病毒对大豆适应条件众多,利于病毒产生侵染性分化,形成不同毒株。 因此,在各地调种或交换品种资源,都会引入非本地病毒或非本地病毒的株系,这种大豆种子引入,必然造成大豆病毒病流行的广泛性及严重性,因此引进种子必需隔离种植,要留无病毒株种子,再作繁殖用,检疫及研究单位要加强检疫病毒病的措施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