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2、的组分等,病株根瘤显著减少。 种子病斑的形成,主要因素是病毒感染,降低种子商品价值。 二、症状。 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差异很大。 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间,起伏呈波状,甚至变窄狭呈柳叶状。 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 播种带病种子,病苗真叶展开后便呈现花叶斑驳。 老叶症状不明显,到后期,病株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 在感病品种上,受病 6后出现明脉现象,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斑驳,叶肉隆起,形成疱斑,叶片皱缩。 严重时,植株显著矮化,花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 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症状不明显,或仅新叶呈轻微花叶斑驳。 病株 3、矮化的现象仅出现于种子带毒和早期感毒而发病的植株,后期由蚜虫传播而发病的植株不矮化,只新叶出现轻微花叶斑驳。 花叶症状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气温在 右,症状明显,症状逐渐隐蔽。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植株种子有时种皮着色,其色泽常与脐色有关。 脐色为黑色的则出现黑斑;脐色为黄白色的,则出现浅褐色斑,种皮为黑色而脐为白色的,则呈现白色斑。 特征:病叶呈皱缩花叶斑驳,病粒自脐部向外产生放射形褐色斑纹。 三、病原。 大豆花叶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 Y 病毒组(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 病毒颗粒线状分散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大多在 650米18 纳米,平均 700 纳米16 纳米左右,病毒钝化温度为 55有的分离 4、物可达 66,稀释终点 10 10液在常温条件下,根据不同分离物,侵染性为 3,钝化 小于 4 大于 9,感染 2病叶细胞内产生内含体为风轮状,大小为 12米,病毒核酸的含量 6核酸分子量为 06 道尔顿。 四、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1、侵染循环:大豆花叶病毒在种子内越冬,病毒存在于成熟种子的胚部和子叶内,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播种带毒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尔后发展成系统性侵染,称为第一次侵染。 种子带毒率的高低因大豆品种和大豆被侵染的时期不同而不同,平均 30%左右,高达 70%(种子带毒在 间者亦有报道)。 大豆的褐斑粒与病毒一般呈正相关,即病毒高的褐斑粒率也高,但也有病毒高而褐斑粒率不高的,或褐斑粒率高 6、蚜出现高峰期后 15 天左右,田间普遍发病。 此外,大豆品种对花叶病的抵抗性有明显的差异,感病品种不仅植株受害重,病株率高,产量和品质均受影响。 五、防治方法。 根据病毒病原特征及已知流行因素,可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毒品种:各地大面积推广和改良品种,大多数对大豆花叶病毒有一定抗性,一般均在中抗以上,改良品种在连年种植过程中,发现病毒逐年严重,一是种植品种抗性衰退,或是当地侵染病毒株系的变化引起的,应对改良品种提纯复壮或改种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建立无毒种子田:侵染大豆的病毒,很多能经大豆种子播种传播,因此种植无毒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无毒种植田要求种子田 100 米以内无 7、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 种子田在苗期去除病株,后期收获前发现少数病株也应拔除,收获种子要求带毒率低于 1%。 病株率高,或种子带毒率高的种子,不能作为翌年种植种子用。 3、防蚜治蚜:侵染大豆病毒在田间流行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传播田间病毒又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性的传播,因此采取避蚜或驱蚜(即有翅蚜不着落于大豆田)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 目前最有效方法是苗期即用银膜覆盖土层,或银膜条间隔插在田间,有驱蚜避蚜作用,可在种子田使用,大豆后期发生蚜虫,应及时喷施杀蚜剂,并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4、加强种子检疫: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较多的种传病毒,因此,加强种子检疫尤为重要。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种植季节及方式、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病毒对大豆适应条件众多,利于病毒产生侵染性分化,形成不同毒株。 因此,在各地调种或交换品种资源,都会引入非本地病毒或非本地病毒的株系,这种大豆种子引入,必然造成大豆病毒病流行的广泛性及严重性,因此引进种子必需隔离种植,要留无病毒株种子,再作繁殖用,检疫及研究单位要加强检疫病毒病的措施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专利查询。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相关推荐
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知识经济迅速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 “新经济” 的主要受益者 D.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流 15. 据入世 (WTO)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 1— 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 16 年。 最初 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 “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 ?”。 当时我们反复讲, 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 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 一
2、伏夜出,白天躲在作物或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有趋光性。 成虫羽化 34 天开始交配后,将卵产于作物中部叶片的背面,经 56 天孵化为幼虫。 第一代幼虫发生于 6 月中下旬,初孵化的幼虫群体为害。 稍大后即分散为害。 幼虫有假死性,善于爬行,34 龄的每分钟可爬行 57 米,67 龄的每分钟可爬行 1014 米。 害虫受惊动后立即钻进土缝里或草棵底下躲藏起来。 3、为害症状
2、,光合作用减弱,影响有机养分的合成与运输,使花荚脱落增多。 二、预防大豆花荚脱落的措施1、根据品种合理密植按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分枝多的品种宜稀,主茎结荚为主的品种宜密的原则,采用等距点播,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 2、根据土壤肥力增施肥料即要保证大豆生育期间有足够的营养供应,又要肥料供应的种类、比例、时期等方面合理搭配,使大豆开花前生育健壮,有一定的叶面积指数,使之积累较充足的有机物
理量有 (用相应的 序号 表示 ) ① 钩码的质量 m ② 滑块的质量 M , ③ 气 垫导 轨 的长 度 S ④ 释放时挡光片到光电门的距离 L ⑤ 光电门到 钩码 的水平距离 D (3)本实验通过比较 合外力做功 W 合 = 和滑块动能变化量 Δ EK = (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从而探究合外力做功与动能改变量之间的关系 . 14. 在做 “
2、缺乏水源浇灌的地块,大豆荚而不实更为严重。 于晚播或晚熟品种,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尚在开花的地块,因秋风秋雨,气温下降,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幼荚发育缓慢,或停止。 高寒地段常有发生。 秋季大豆发生病毒病使叶片皱缩、幼荚也畸形不实,大豆食心虫危害造成虫眼空瘪荚。 低海拔地区,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正处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长日照延缓大豆籽粒发育,而高温则促进豆荚迅速发育老化
,“到 1937年,中国所有陆军装备的轻武器几乎都可以自给了”,同时一些复杂的重型装备也被大批生产出来。 这反映了中国 族工业迎来黄金时代 24.“ 火柴大王 ” 刘鸿生回忆说: “ 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 材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 障碍 主要 来自 图是 米谷 创作的 漫画《伪金圆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