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2、体长 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 米)。 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 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 6 月底、7 月初。 一般 6 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一年发生 18 代。 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次年春季 4 月间平均气温约达 10,鼠李芽鲜露绿,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 1。 5 月中下旬鼠李开花前后又值豆苗出土以后,发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豆田迁飞,在豆田孤雌胎生繁殖 10 余代。 6 月末至 7 月初是豆田大豆蚜盛发前期,7 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可使大豆受害成灾,7 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逐渐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 3、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 月末至9 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成性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大豆蚜在一年中,一般有 4 次迁飞,相应地在大豆上有几个消长阶段。 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 第二次迁飞在 6 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 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 第三次迁飞在 7 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迅速扩展到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 第四次迁 4、飞在 9 月份,由于在 8 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渐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 到 9月初开始先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因素。 据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 4 月下旬到 5 月中旬为越冬孵化,幼蚜成活和成蚜繁殖期,如雨水充沛鼠李生长旺盛,则蚜虫成活率高,繁殖量大;二是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为豆蚜盛发前期,此期内如旬平均温度达 20旬平均相对湿度在 78%以下极有利于大豆蚜繁殖,导致花期严重危害。 二、形态特征。 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 米。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触角 6 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