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常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内容摘要:

2、土传病力强。 病土距种子 10 厘米以内发病率高,距种子 30 厘米也能染病。 田间感染主要在出苗后 1 个月,3 月中旬病株显症。 大麦苗期 10 厘米表土土温高于 始发病,土温低于 不发病。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多棱大麦发病轻,二棱大麦、早播及连作地发病重。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如浙农 7 号、驻大麦 3 号、沪麦 16、雨麦 2 号。 实行 4 年以上大面积轮作,大麦黄花叶病菌只侵害大麦青裸,因此与其它作物小麦、油菜倒茬轮作。 适时晚播,根据各地经验,适时晚播(至土温 9以下,比当地播期推迟 10 天左右)可避开多粘菌传毒高峰,可达到减轻发病,增加产量的效果。 深耕翻土 30 厘米,将表土翻入 3、深层,可防正病土转移或扩散。 合理施肥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速效氮肥,可促使大麦冬前不旺长,病株不早枯,平稳健壮生长,既可防病,又可达到增产效果。 二、大麦条纹病大麦条纹病又名条斑病,重病区麦株死亡率可 20%30%,是大麦的重要病害之一。 1、发害症状:大麦地上部分均能发病,以叶片受害最重。 出苗后 12 片叶,幼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或短条纹,以后随叶片长大,病斑逐渐扩展。 至分孽期,病株产生典型的症状。 从叶片基部直到叶尖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或断续相连的条纹。 拔节、抽穗期,大多数病斑中央草黄色,边缘褐色,并产生很多灰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叶破裂干枯,往往引起植株枯死。 病株较 4、健株矮小,多不能抽穗而枯死,即使少数能抽穗也弯曲成畸形,不能结实。 如有结实的也不饱满。 有芒品种,芒常被夹持于鞘内而呈拐曲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带菌种子是大麦条纹病传染主要途径,大麦播种后,种子内的菌丝体也恢复活力。 当种子萌发时,菌丝侵入芽鞘,并在芽鞘组织内不断扩展蔓延,然后穿透芽鞘内壁,侵入邻近叶片,出现条状病斑,进而侵害穗部。 病穗上产生的分生抱子再侵染健株的种子。 土壤温度较低 1216时,有利于发病。 因此,冬大麦播种愈迟发病愈重;播种后低温多雨,有利发病,生长期间高温多湿增加产生,传播,萌发和侵染,增加田间健穗感病机会,造成种子带菌率高,次年发病重。 3、防治方法:种子处理:1%石灰水浸 6、)三、大麦黑穗病大麦黑穗病俗称旦疽,每年大麦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均在 10%以上,是我国大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1、发病症状:发生在大麦上的有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病株常较健株略矮。 坚黑穗病发病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 散黑穗病刚发病的病穗外面包一层灰色的薄膜,但薄膜很快会破裂,黑粉随风吹散,只剩下光秃的穗轴。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 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 7、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 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 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以休眠状态越夏或越冬。 3、防治方法:主要采取种子处理,多菌灵浸种或伴种,用 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克加水 125 千克和麦种 70 千克,浸种 48 小时,捞出后即可播种。 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克加水 5 千克搅匀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 125 千克麦种上,堆闷 6 小时,干后即可播种。 四、大麦黄矮病大麦黄矮病是我国流传较广、为害最大的大麦病毒病害,黄矮病流行年,一般减产 20%30%,严重时可减产 50%以上。 1、发病症状:苗期感 8、病植株,生长缓慢,拔节时从基部叶尖褪绿变黄,来重矮化,分孽很少,旗叶明显变小,根系入土浅,易拔起,结实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不明显,严重的不能抽穗。 拔节期发病,一般从新叶下 12 片叶开始黄化,自上而下,自叶尖沿叶脉向叶身扩展,叶色稍深,变窄、变厚、质脆,叶背有蜡质光泽。 植株不矮化。 孕穗期发病,仅叶发黄,自尖端向下逐渐延伸,根系不健全,主根短,次生根少,不矮化。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大麦黄矮病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麦二叉蚜传播,带毒蚜后代还能继续传播,使病毒不断扩大,具有间歇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其发生与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数量呈正相关,蚜虫数量又受到雨量及气温的影响。 秋季麦苗出土后降水多,有翅蚜少,则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