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方平菇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2、头巷尾,房前屋后,而栽培用土也是就地取材,就很容易使病菌污染栽培料,当栽培棚内温度在1530,相对空气温度 90%左右时,病菌孢子迅速萌发,其菌丝首先侵染培养基料,此后随着数量的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深,或使培养料不再出菇,或使已发生的菇体逐渐软腐。 防措施栽培大棚远离发病区建造,这是根本的预防手段。 继续在发病区进行生产时,应对栽培大棚作如下处理:原大棚上部架杆、覆盖物全部除去将墙体刮除 13面翻松约 10,在棚内铺厚约 20弃作物秸秆或柴草类,四周墙根部尽量堆高堆多一些,点燃焚烧。 焚烧后的灰烬翻入土内并整平地面,重新覆膜并尽量密闭,经约 10d 即可启用。 大棚墙体刮除 1面翻松 5,配制 6%甲 3、醛水溶液,根据发病程度掌握使用量在 200600g/平方米,实行毯式喷洒杀菌。 注意要点:一要喷洒均匀、不留任何死角,无药区;二要喷洒速度快,最好用高压喷雾器 23 人操作;三是喷完后立即密封大棚出入口以及通风口,一周后即可启用。 也可根据发病程度,用多菌灵 醛 同溶于 100中,按上述方法处理大棚并均匀喷洒,亦有很好的效果。 栽培料中加入干料重 多菌灵或使用活性发酵剂进行高温堆酵(6570)处理。 栽培用土的处理:远离栽培区是老栽培区、原发菌区取土,过筛使土壤颗粒直径 3下,将过筛后的细土暴晒,最好能使其充分干燥,每吨土用 50%多菌灵 250g、36%甲醛 400g 兑水 500喷边拌,拌两遍并喷 4、完药液,然后覆盖塑料膜,约一周后可随用随取。 菌袋入棚一段时间,尤其是出菇后,如果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绵毛(绒毛)状菌丝后,应立即用刀铲类工具将发病区刮除约 2料,并在该区域涂抹 400 倍多菌灵溶液,将刮除物清除干净并随之焚烧处理,不可使用土埋方式,更不能随便扔弃。 一旦发生染病菇,应立即加强通风并停止喷水,使棚内空气湿度降至最低,并立即将病菇摘除,参考上述措施清理病区和处理病菇,并对使用工具在 400 倍多菌灵溶液中浸泡杀菌。 12 周后观察若无霉菌菌丝长出,可重新正常管理。 发病初期或潮间无菇生长时,可对培养料表面进行一遍全面刮除处理,方法同上。 发病较重或发现较晚,已形成严重危害的栽培大棚则不必进 6、可在不利环境条件下长期存在,待条件适合时萌发并继续形成危害。 另外,高温环境尤其是冬春季节栽培时菇棚保温条件下,一般伴随着通风不良,这也是使细菌病害能形成区域危害的重要原因。 治措施基料发酵要充分、均匀,并于播种前加入 醛,充分拌匀后再装袋播种。 培养和菇棚等场所启用前先用多菌灵甲醛溶液喷洒灭杀。 对菇棚周围喷洒 600 倍 虫以防虫类带入。 发现菇体有水渍状斑点时,即迅速检查棚内发病情况如染病菇超过 20%时,即应全面摘除病菇,并刮除染病区表层 12,清理出棚焚烧或水烫处理均匀也可喷洒 5%甲醛后深埋处理。 发病严重的菇棚,立即加强通风,并停止喷水,摘除病菇及健壮菇,形成无菇期,分别喷洒 1 次 6%甲 7、醛溶液和 200 单位链霉素或 1%漂白粉。 3 害症状该菌丝与平菇菌丝相仿,肉眼无法区别,它可深入基料内部与平菇菌丝争夺营养,水分以及生存空间,抑制平菇生长,使其失去出菇能力。 其菌丝体生理成熟后,在培养料出菇面形成子囊果,尤其是畦栽时在菌柱周围与土壤接触区域大面积发生;群生或集生的子囊果外形呈脑状皱纹块,极似去掉涩皮的核桃仁,皱皱巴巴不舒服;初出现时大多数菇农误认为是平菇现蕾,结果数天之后仍无分化现象,只是子囊果初期的奶白色转为浅奶黄色,再逐渐为浅黄褐色至褐红色,且其体积也在不断膨大,此时慌忙采取各种手段防治,为时已晚。 该病害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批栽培料只菇不出。 棚内散发高浓度漂白粉的气味,是块 8、菌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病原因狄氏囊菌是食用菌栽培生产中的恶性杂菌。 孢子大量存在于土壤或基料中,生命力极强,遇 1635温度 70%以上的空气湿度,可很快萌发并形成危害。 该病菌对覆土式栽培的平菇危害特别严重。 治措施培养料一定要经充分、均匀的堆酵处理,且含水量不高于63%。 栽培用土的处理参照前述。 菌袋进棚前,除按前述要求处理大棚外,间隔 5d 重喷 12 次 上浓度的漂白粉溶液。 有发病记录的地区,还要加喷一遍多菌灵、甲醛溶液。 一旦发现块菌发生,大棚内应立即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并将发病区域及其外沿 3度视发病时间及程度而定)连土带培养料挖除,回填经处理的细土,并全棚地毯式喷洒 1 次 1%漂白 10、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治措施栽培用棚,栽培用土的处理,参考“软腐病的防治”。 发现病菇后,即将菇棚加大通风,停止喷水使基料表层干燥,及时摘除病菇并焚烧处理,切忌乱弃后形成新的污染源。 对用过的工具及病菇发生区使用 5%甲醛或 80 倍漂白粉处理。 发病较重的菇棚,在全部采光后相应处理基料表层,刮除表层后重喷多菌灵、甲醛溶液并密闭 48h,之后加强通风,不予喷水,约 10食用菌生产专业村(区)一旦发现该病害等,应禁止互相串棚、参观,以免交叉污染。 5 害症状幼菇在分化前染病,很小就死亡,菌盖直径约 1右,整个菇体(菇丛)呈干、白、僵化状,不软、不腐、不臭,有的菌盖表皮紧绷、发亮,有的菌盖上似有一层粉状物。 培养料未见任何异变,但此后将不再出菇。 病原因该霉菌大量寄生于土壤菇棚的缝隙及原料中,空气、人体、虫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治措施无防治特效药,重点是“防”,适当降低棚内温度加大通风,药防参考“软腐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