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几种食用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内容摘要:
2、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但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该病病原菌为轮枝霉。 软腐病又称霜霉病、湿腐病等。 菇床被病菌灰白色菌丝覆盖后,变为暗灰绿色或暗褐色,食用菌菌丝因缺乏氧气和受病菌分泌物毒害而失去活力,此后很难出菇;病菇从基部发病,并向上伸延至菌盖,菌盖初期出现淡褐色大小不一的水渍状病斑,继之即被病菌所覆盖,继尔腐烂,手触即倒。 该病病原菌为树状葡枝霉。 锈斑病又称斑点病。 病原菌在菌盖上形成铁锈色(暗黄红)病斑,边缘整齐,中间凹陷,斑点干缩后,菌盖裂开,菌柄及菌褶上较少染病,水珠聚集在菌盖表面久不散发时,该处发病率高。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托兰氏假单孢杆菌。 黄斑病染病初期菌盖上有小斑 3、点状浅黄色病区,随菇的生长而扩大,并传染其他子实体,继之色泽变深,并扩大到整个菌盖,染病后期菇体分泌出黄褐色水珠,病株停止生长,继尔萎缩、死亡,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 以上病害在持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加之选用菌种不良、生产工艺不当、环境脏乱,导致发病率较高,故防治时要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倡熟料栽培。 发酵拌料时加入适量的阿姆斯增温发酵剂、净霉灵、必洁士及立信菌王等,增强本身抗病能力。 严格发酵、灭菌、接种及培养等工艺,避免发菌期高温。 覆土材料要用甲醛处理。 老菇棚用硫磺熏蒸。 头潮菇采收后停水 2 天,喷 1 次波尔多液等。 连喷 2 次,现蕾后再喷 1 次。 覆土栽培的,头潮菇后用波尔多液漫灌。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菇,刮除料面,喷洒100 倍蘑菇祛病王溶液、波尔多液、有效氯 150 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100200 国际单位的农用链霉素等。 床栽的要清除病料,并撒石灰粉、漂白粉,消除传染源,避免人为传播。 专利查询。当前几种食用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相关推荐
2、作用。 其次,要抓紧时间剥除多余果穗,当果穗吐丝后一周,只留最上部一个果穗,剥除下部多余果穗,做到单株单穗,减少养份消耗,使养份供应集中,形成大穗,确保果穗品质和商品率。 在操作时应注意保护果穗叶片。 2、小棚栽培玉米小棚栽培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后期,是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关键时期。 应视苗情生长情况管理,若前期穗肥不足,对叶片薄、叶色淡、茎杆细、叶鞘微红的田块要适当补施粒肥,反之,少施或不施
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 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
2、植期差异大,生育期不一,害虫食料丰富,在田间辗转发生,造成世代重叠,田间虫态复杂。 预计下一阶段玉米螟将中等偏重发生,纹枯病和大、小斑病中等发生,玉米红蜘蛛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三、防治意见。 (一)结合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开展综合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虫枝叶和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搞好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 (二)有条件的地区使用杀虫灯诱杀玉米螟虫
2、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该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2 年。 随着该病的连年发生,病田种子带菌量逐年增加。 当播后温度达1020时,病菌孢子迅速萌发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 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氮肥过量及播种过早或过深等都使该病加重。 今年秋季温度一直偏高,土壤及种子病菌数量增大,这是造成今年小麦秋季发病的主要原因。
1、鳖鳅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离污染源,空气好;稻田田埂高、厚而紧实,土质较黏,土壤肥力较高,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稻田;灌排条件好,水源较充足,水质清新。 宽 1 米、深 ,沿田埂围防逃塑料布(地上高 4050 厘米,地下埋深 2030 厘米),进排水口设双层防逃拦网。 蟹,泥鳅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蟹种、鳅种要求优质,体质健壮,规格整齐
1、用稻草栽培草菇的传统方法是用手将草扭成半个“8”字形的草把,这样操作既费工,又费时,劳动强度也很大,很难使草菇形成规模生产。 笔者在用稻草种草菇时,总结出一种简易的栽培方法,现简介如下:一、栽培季节。 草菇为典型的高温型品种,6 月中旬至 9月上旬为最适栽培季节。 二、原料处理。 将新鲜无霉变的稻草曝晒 2天,用 3%石灰水(料灰比)将草反复淋透湿,然后卷成每捆重 5公斤左右的草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