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麦死苗主要原因和防治内容摘要:

2、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该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2 年。 随着该病的连年发生,病田种子带菌量逐年增加。 当播后温度达1020时,病菌孢子迅速萌发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 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氮肥过量及播种过早或过深等都使该病加重。 今年秋季温度一直偏高,土壤及种子病菌数量增大,这是造成今年小麦秋季发病的主要原因。 随着气温下降,该病会逐渐消失,但来年春天应重视防治。 小麦根腐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症状为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病斑不断扩大变褐,病组织逐渐坏死,产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腐烂,麦苗下部叶片变黄,逐 3、渐黄枯而死。 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 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小麦死苗的另一个原因是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 近年来小麦地下害虫为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对小麦的为害不容忽视。 今年气温偏高、偏旱,有利于地下害虫活动。 地下害虫对麦苗造成的为害往往是沿着麦行一段一段死苗,有时一段麦苗的一半死亡一半生长良好。 小麦病害死亡与虫害死亡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害死亡植株逐渐变黄而死,虫害死亡植株青绿干死,且在死亡麦苗的地下土壤中能找到害虫。 二、防治方法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是:1、农业措施,选用抗根腐病 4、的品种;不在病田留种,不种植带黑胚的种子;与豆类、马铃薯、棉花等阔叶作物合理轮作;适时播种,浅播;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氮、磷、钾等肥料合理搭配使用。 2、药剂防治,防治该病的药物很多,但该病应以防为主。 常用的药物有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等,按种子重量的 种。 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发病,每亩用 50%强力杀菌剂 50 毫升、迦姆 5 毫升,加水40 公斤喷雾,每隔 710 天喷一次,连续防治 23 次。 小麦开花初期发病,可用 果利可湿性粉剂 25003000 倍液喷雾,或每亩用 麦菌杀水剂 3035 克或 5%井冈霉素水剂 10 克加水 40 公斤喷雾防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