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潜蝇在水稻制种上的危害与防治内容摘要:

1、秆潜蝇(国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地。 近年来已经成为重庆市丘陵山区水稻生产主要虫害之一,所造成的损失已超过螟虫等部分重要害虫。 在水稻制种上,稻秆潜蝇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水稻的发育进程,从而导致了父母本花期相遇不佳,影响制种产量。 经试验观察记载,笔者对稻秆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水稻制种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作了系统的介绍,以供参考。 1 态特征稻秆潜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成虫长 23展 56鲜黄色。 头顶有 1 钻石形黑斑;复眼大,暗褐色;胸部背面有 3 条黑褐色纵纹,腹背各节连接处有 1 条黑色横带,第 1 节背面两侧各生 1 黑色小点,体腹面 2、浅黄色;翅透明,翅脉褐色;足黄褐色,足节末端暗黑色;卵椭圆形、白色,虫蛆形,老熟时虫体长 56呈纺锤形,11 节,乳白色或黄色,口钩浅黑色,尾端分 2 叉;蛹长 6褐色,上具黑斑,尾端也分 2 叉。 活习性稻秆潜蝇在重庆一年主要有 2 个世代发生危害,每个世代的发生极不整齐。 以幼虫在看麦粮、游草、早熟禾、稗草等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 3月下旬至 4 月下旬为化蛹盛期,4 月下旬至 5 月初为第 1 次产卵期,成虫多产卵于叶背,卵散产;初孵幼虫借露水沿叶背向下移动,主要为害水稻制种秧苗心叶、第 2 次产卵期在 6 月中下旬至 7 月下旬,孵化后主要为害处于幼穗分化期的幼穗。 每代经过 1 个月幼虫期, 3、老熟后,大多爬至植株叶鞘内侧化蛹,一般 1 鞘 12 蛹,然后羽化为成虫,迁飞到越冬寄主植物上产卵,大多以幼虫越冬。 一般在海拔 300m 以上发生,随海拔增高为害加重,发生时间稍有延后。 2 秆潜蝇在水稻制种上的发生发生在水稻制种田比在杂交中稻田多。 由于水稻制种过程中,为了使父本长势良好、分蘖多而施氮肥量大,长势也就比较嫩绿,同时母本的群体密度也较大,以至抗性减弱,从而更易受到稻秆潜蝇的危害;而杂交中稻在抗性上普遍比常规品种(包括父、母本)强,同时在栽插密度上也相对较稀不利于病虫的生长。 例如,2005 年在海泼 300m 的重庆涪陵区石沱镇制种田内,5 月 2 日经调查发现未施药防治的父本秧苗受 4、害株率达35%40%,而相邻相同管理的杂交中稻秧苗受害株率为 10%20%;20032005年在海泼 650m 的重庆涪陵区同乐乡制种,经调查发现未施药防治的父本秧苗受害株率达 50%70%,而相邻杂交中稻受害株率为 30%40%;稻秆潜蝇在制种区内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危害与杂交中稻的发生相同,如因防治不力,受害株率可达 70%左右,导致产量损失达 20%左右。 种田稻秆潜蝇发生时间与危害症状在水稻制种秧苗期稻秆潜蝇主要为害早播的亲本,主要是父本、32A 等生育期长、早播的亲本材料;随海拔升高发生时间略有推迟发生现象。 经调查发现在海拔 300m 左右,4 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期,卵孵化后 4 月底可见 5、幼虫初发生;海拔 600m 左右,4 月下旬为成虫产卵期,卵孵化后 5 月初可见幼虫初发生。 以为害秧田秧苗为主,对 38 叶的秧苗均发生危害,表现为啃食心叶,受害叶片呈排孔状或丝状,秧苗生长缓慢乃至停滞生长,显著延长受害亲本的生育期,导致花期严重不遇。 第 2 月中下旬,水稻制种进入幼穗分化期,幼虫在生长点危害,幼穗前半部被取食后,成颖花退化状,不能形成正常谷粒,抽穗后表现为穗子上部约 1/3 或部分无谷粒,仅有少量退化发白枝梗或畸形小颖壳;灌浆成熟后,穗子不勾头,对水稻制种产量造成严重损失。 3 秆潜蝇的农业防治冬春季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秆潜蝇的药剂防治防治时期 6、。 根据稻秆潜蝇在水稻制种上的发生时期,整个水稻制种生产过程宜重点抓好 2 个时段 4 次专防。 第 1 时段为秧苗期,第1 次抓好幼虫孵化期防治(4 月底),第 2 次抓好幼虫危害初期防治(5 月初),此期以杀死虫卵和幼虫为主;第 2 时段为幼穗分化期,第 1 次抓好幼穗分化初期防治(6 月中旬),第 2 次抓好幼穗分化 23 期的防治(6 月下旬),主要是保穗子不受为害。 防治药剂。 稻秆潜蝇田间幼虫为害世代重叠,导致防治难度大,因此化学药剂的使用上应选择强内吸性、药效期较长的农药。 使用 5%锐劲特 600750顷或 2%百世吉 7501050顷,对水 750900顷喷雾,能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在水稻制种上以药剂防治为主、农业防治为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