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着滴灌棉花技术大面积应用,其灌溉方式发生了改善,它将水分、养分均匀持续地定时、定位地运送到棉花根系附近,棉花栽培配套技术随之改变,致使棉田害虫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发生规律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为此,很有必要摸清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措施,确保棉花持续均衡增产。 一、005 年中度偏重发生,其中第 1、第 2 代中度偏重发生,第 3 代轻度发生,在新湖垦区还是首次。 灌溉方式改变有关温、湿度是影响棉铃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棉花膜下滴灌与淹灌相比特点是:667 平方米灌量减少,灌水周期缩短,灌水次数增加,渗水深度变浅,改变了棉田生态小气候。 适宜温度 2528,相对湿度 2、 70%80%,膜下滴灌能够始终保持棉田较为湿润状态,有利于老熟幼虫在棉田 5 厘米土壤中化蛹,田间一、二代化蛹调查表明,在干、支管附近,边行膜边土壤棉铃虫蛹多于棉田其它地方。 与耕作制度有关据资料介绍,秋耕冬灌蛹的越冬死亡率 60%以上;不耕不灌蛹的越冬死亡率仅为 6%,相差 10 倍,土壤含水量 30%,蛹的越冬死亡率可达70%90%。 与栽培管理有关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提高 667 平方米保苗株数是达到高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密而不匀,致使棉花管理上不一致,如水肥运筹、化调用量、打顶早晚等,田间郁蔽,生长过旺,为棉铃虫的发生提供很好的条件。 与气候变暖有关近几年,秋冬季气温明显比历年偏高,春季温度回 3、升快,开春期比历年偏早 57 天,初霜期比历年偏晚 9 天,比 2004 年偏晚 13 天,使棉铃虫的发生有了较大改变,越冬基数大,死亡率低,越冬代羽化始期提前。 与防治方法有关秋冬灌面积逐年减少不足 30%,造成越冬基数大,死亡率低,一些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技术得不到落实,如秋春季铲埂除蛹是消灭越冬代的最好防治措施,玉米诱集带只种不防。 与田间虫情调查有关对棉田虫情调查重视不够,待发现棉田有虫才防已为时过晚。 与地理环境有关越冬代成虫发生轻重与棉田四周所处环境有关,根据调查,2005 年越冬代成虫发生偏重地块,一是靠近沙包的棉田,二是沙土地的棉田,三是棉田边有杨树林带而没冬灌的,四是去年棉铃虫危害重 4、的棉田。 与滴水出苗有关一般棉田播种于 4 月 18 日基本结束,滴水出苗在 4 月 25 日结束,在播种期间,春季风大,土壤跑墒快,土壤相对湿度小,蛹在 78 厘米土室中越冬,而 810 厘米土壤基本为干土层,滴水使土壤湿度增加,有利于蛹羽化提前。 3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越冬代根据三场测报点频振诱杀灯观测,5 月 11 日诱到棉铃虫雌虫,5 月 15日诱到棉铃虫雄虫,雌虫比雄虫晚 3 天,雄雌比为 1化历期 5 月1130 日,历时 21 天,羽化盛期 5 月 2328 日,历时 6 天。 第 1 代卵:盛期 5 月 2530 日,历时 6 天。 幼虫:历期 5 月 22 日6 月 15农业技术全 5、集之植,时 25 天,前期主要危害棉花顶心、嫩叶为主,造成多头棉,后期以危害棉花蕾为主,造成内围蕾大量脱落。 蛹:历期 7 月 1731 日,历时 15 天。 成虫:羽化历期 6 月 7 日7 月 10 日,历时 34 天,盛期 6 月 18 日7 月 3 日,历时 16 天,雄雌比为 1 月 1120 日,每个连队摆放杨树枝 10 把和一盏杀虫灯观测成虫发生动态。 6 月 14 日有 70%连队诱到成虫,6 月 21 日开始职工大量摆放杨树把,所有杀虫灯开灯诱杀,从 6 月 22 日7 月 7 日共摆放杨树技把 177067 把,平均每天诱 11804 头。 6 月 11 日对棉田产卵情况进行挂牌观 6、察,从卵至孵化 1 龄幼虫需 天,当时平均气温 最高 初步测定棉铃虫羽化后,成虫交配产卵需34 天。 第 2 代卵:盛期 6 月 25 日7 月 4 日,历时 10 天。 6 月 25 日 11 时发现百株产卵量 68 粒。 幼虫:历期 6 月 28 日7 月 19 日,历时 22 天,主要危害棉花花蕾,造成花蕾大量脱落,危害时间长,危害重。 蛹:历期 7 月 1731 日,历时 15 天。 羽化需 69 天。 成虫:羽化历期 7 月 25 日8 月 17 日,历时 24天,盛期 7 月 27 日8 月 7 日,历时 13 天,雄雌比为 1第 3 代卵:盛期 7 月 28 日31 日,历时 4 天。 从 7 7、 月 2431 日在产卵盛期喷施 剂,对卵进行观察,7 月 26 日产的 8 粒卵到 7 月 29 没有孵化,没有喷施 剂的棉田,7 月 27 日早晨产的卵,7 月 28 日上午孵化。 幼虫:历期7 月 30 日8 月 22 日,历时 24 天,田间调查对棉花危害甚微。 成虫:羽化历期 8 月 25 日9 月 11 日,历时 18 天,盛期不明显,发生规律非常不整齐,从测报点观测,8 月 25 日9 月 11 日和 9 月 2226 日诱到 27 头雌虫,9 月69 日,9 月 2426 日,7 天共诱 10 头雄虫,雄雌比 1强田间虫情调查力度。 在成虫羽化始期前每个连队进行杨树把和杀虫灯监测成虫 8、羽化盛期(确定摆放杨树把时间),要特别注意卵的调查(确定生物防治时间),可采取定点调查和不定点调查相结合,定期调查和不定期调查相结合,形成一个以测报站为中心,以各连队为测报点的测报网络,为科学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农业防治是棉铃虫防治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秋耕冬灌,要加大冬灌力度。 早春全面开展铲埂除蛹,特别对发生重的棉田菜地、玉米地、林带不能留死角,压低越冬代虫口基数。 早播早管,全面实现 4 月苗,使生育进程提前,现行中耕破坏蛹室,拔除田间杂草,特别是苘麻,对地边林带有沙枣树的做好化防。 加强棉田各生育期管理,做到匀水、匀肥、匀苗。 合理水肥调控,达到棉花长势均衡一致,防旺长、晚熟,做到及时早打顶整枝 9、,同时在每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均匀喷施磷酸二氢钾 150200 克/667 平方米,有利于驱避产卵,促使卵钙化,减少棉田着卵量,降低有效卵孵化率。 诱杀防治。 种好管好玉米诱杀带,采取大网格式种植,要做到与棉花同步播种滴水出苗,必须及时在产卵高峰期对玉米诱杀带进行化防。 在成虫始期摆放杨树把和杀虫灯,摆放的数量要足,方法和位置要正确。 生物防治。 把握好防治时期,做到科学合理防治。 在产卵盛期 23 天内均匀喷施 剂,避开强光,早晚使用,它可与其它杀虫剂混合用;在 3 龄幼虫之前用生物制剂防治。 主要防治对象为第 1 代棉铃虫。 及时预报,查清虫情,有的放矢不盲目用药;化防第 1 代,百株卵量 810 粒或幼虫 10、 2 头,第 2 代坚决不能化防;提高防治质量;喷药量要足,药液量不少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 千克/667 平方米。 调查防效,效果差的应及时补防。 化学防治。 禁止使用广谱性杀虫剂。 人工捕捉幼虫和控蛹。 二、好预测预报,勤观察,点片发生治彻底,插好标记是关键。 全程交替使用杀螨剂。 物防治是关键,横扫地头、地边。 三、来新湖垦区主要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主,截形叶螨 2005 年在棉田中开始大量发生危害,其危害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 去主要危害禾谷类作物,现已进入棉田危害棉花。 成虫有群集性,属咀嚼式口器,主要取食棉叶,形成叶片孔和枯斑,影响棉花叶正常生长。 虫前翅生黑色斑点,腹部背面黄色,老熟幼虫背面和腹面均为土黄色,背面有暗色纵带,幼虫主要分布在离沙包近的棉田四周的杂草丛中,棉花出苗时进入棉田危害,以幼虫群集在棉花子叶、真叶、顶心、幼茎啃食,造成缺苗断垄,选用久效磷等内吸性杀虫剂 10001500 倍液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