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下你一定会听见的综合能力测试内容摘要:

们认识这个物质世界,有时候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耳朵来听的。 眼睛是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 可是我们同时也得承认,眼睛是最会骗人的。 举一个极普通的例子来说,我们觉得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得多,如果坐上飞机,在高空中用照相机给太阳 在早晨和中午各照一个相,就会发现摄的太阳是一样大小的。 谁会想到,在这个每天接触到的日常现象中,从古到今,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直受着眼睛的欺骗。 这个现象对迷信眼睛的人来说,是一个讽刺。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眼睛的作用,只是说明眼睛虽然有非常广阔的活动范围,可是它是有缺点的。 我们不要迷信眼睛,小看了耳朵的作用。 耳朵的活动范围虽然小,可是它的作用也不只是听听讲话,听听音乐。 它还有其他的特殊作用。 在某种场合,它比眼睛做得更好。 恐怕很少有人想到,耳朵不仅是声音的接收器官,而且也是声音发送器官的一部分。 器官往往是相辅的。 我们的手能够做工作,是靠眼睛来监督管理的,失去视觉的人,手就只能在暗中摸索了。 我们的嘴巴能够说话,能够唱歌,就是靠耳朵去监督管理。 一个从小失去听觉的人,他的嘴巴就只能说几声:“噢噢。 啊啊。 ”成为哑巴。 声音有三要素。 第一是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变化:振幅大,声音就响;振幅小,声音就轻。 第二是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频率的变化:频率大,声音就高;频率小,声音就低。 第三是音品,指声音本身的特征,决定于声波整个的形状。 嘴巴在发声的时候,是靠喉头送气的轻重来调节响度,靠声带的张 弛来调节音调,靠口的张合和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来调节音品的。 如果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那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发音有没有错误,更谈不上控制发声器官来校正这种错误了。 因此大多数的哑巴之所以成为哑巴,倒不是因为发声器官出了毛病,而是因为听觉器官出了毛病,以致无法学习语言。 可见耳朵不仅是听话的器官,还是讲话的器官呢。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正在发言的人通过一个麦克风和一个听筒来听自己的发言,并且使发出的声音延迟一段时间才回入听筒。 这 时候由于回来的声音来不及起校验修正的作用,就会使发言人的语言和语调失常。 如果延迟的时间相当长,搅乱了发言的监督管理系统,那时候发言人就根本讲不下去了。 耳朵对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贡献,也有比眼睛优越的地方。 眼睛只能看见物质表面的形状,耳朵却能从声音反映物质的结构情况和形体特征。 几个人唱同样的歌,许多乐器演奏同样的曲子,即使是响度相同,音调相同,但是这些歌声、乐声还是各有特点,可以凭耳朵一一辨认出来。 声音的这一特点就是音品。 任何一个发音体,发一个声音都有一个 基本频率,但是除了这个“基音”之外,还会同时发出频 率两倍、三倍、四倍于基音的几个“倍音”。 这些倍音的数目和强弱是随发声体的形状和结构而不同的。 因此每一发声体都有它特有的音品。 由于音品跟发声体的形状和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