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读数为 20mL,试判断,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实际为( ) A.等于 5mL B.小于 5mL C.大于 5mL D. A、 B、 C都有可能 【考点】 测量容器 量筒. 【分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 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 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25mL,实际体积等于 2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 2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 5mL. 故选: B. 【点评】 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 “ 俯大仰小 ” ,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8.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急救病人 B.氧气能支持燃烧﹣﹣用作燃料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 【分析】 物质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将物质的性质、用途联系起来分析,找出没有直接关系的. 【解答】 解: A、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急救病人,正确; B、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能用作燃料,错误;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作保护气,正确; 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几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食物的变质 C.木柴的 燃烧 D.人的呼吸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分析】 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解答】 解: A、钢铁生锈是物质与氧气、水共同作用,不易被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 A错; B、食物变质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过程,故 B错; C、木材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 C正确; D、人的呼吸的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 D错.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反应的分类,可以依据具体的反应进行 ,分为剧烈的氧化(即燃烧)和缓慢氧化. 10.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后用双手紧握试管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C.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固定在药品处加热 D.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 【考点】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分析】 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时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固定在药品处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D、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以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红磷的量多少对实验的结果无影响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 【分析】 根据两套装置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逐项判断;红磷的量必须足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通过装置可以看出,乙装置的反应容器体积小,里面密封的空气就少,则药品消耗少的说法正确; B、乙装置比较简洁,空气只存在于注射器内,而甲装置的气体除了集气瓶内的外,导气管中也含有气体,因此可以减少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的说法正确; C、为了将氧气耗尽,红磷的量 必须足量,红磷的量多少对实验的结果有影响,故说法错误; D、乙容器内径相等,通过注射器上的刻度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 C. 【点评】 本题通过两套不同的装置的对比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测定的原理并通过装置的对比进行客观的评价,难度不大. 1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推进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试管内液面明显上升 B.左侧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C.左侧玻璃导管口产生气泡 D.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 【考点】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解答】 解: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瓶内大气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故左侧玻璃管内的液面上升. 故选 B. 【点评】 本题是对检查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的考查,侧重学生分析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3.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不正确的是( ) A.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 氢 B.用带火星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C.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汽油和酒精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 A、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汽油有特殊气味,酒精有芳香气味进行分析. D、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氧气,所以可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有气泡冒出的是过氧化 氢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水,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能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空气,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取样品,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汽油,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D、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D. 【点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