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细菌性叶斑病内容摘要:

1、病原菌学名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豌豆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蔓。 叶片发病,病斑呈多角形,大小 23 毫米,初时水浸状,淡绿色,半透明,后逐渐变淡褐色至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稍见黏性稀薄菌脓,菌脓干燥后转为稍带光泽的胶膜状物,好似病斑上涂布一层蛋白清。 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成较大的斑块,致使叶片局部干枯。 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 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14 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留土壤中越冬,种子内外也可带菌。 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使用带菌种子出苗就可引起发病。 土壤中越冬病菌借雨溅射传播至苗上引起发病。 发病后病部产生的病菌,通过风雨传 2、播,病菌经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田间再侵染频繁,病害发展很快。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 发病适湿 2527,多雨、多雾、重露有利于发病。 植株偏施氮肥,徒长郁蔽,易发病。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早沙葛、迟沙葛、顺德沙葛等。 (2)种子播前晒种,并用硫酸链霉素 500 毫克/升浸种 2 个小时,进行种子消毒。 (3)重病地与非豆科作物进行 2 年以上轮作。 注意铲除田间杂草,尤其豆科杂草。 (4)及时摘除初始病叶。 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深埋或烧毁。 (5)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6)发现初始病株立即喷布药剂,药剂可用 30氧氯化铜悬浮剂 800 倍液,或 30绿得保悬浮剂 500 倍液,或 25络氨铜水剂 500 倍液,或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600 倍液,或 72农用硫酸链霉素 3000 倍液,:100 波尔多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