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叶斑病内容摘要:

1、病原菌学名寄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扁豆等豆科作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扩展后形成大小 515 毫米,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红褐色至棕褐色,中央淡褐色,浅灰色。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色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密布病斑,或病斑相互连成大片,致使叶片局部或全叶黄枯。 致病菌为豆类灰星尾孢。 病菌分生孢子梗束生生,直立,有 38 个隔膜,偶有分枝,褐色,孢痕明显。 分生孢子鞭形,基部平切,顶端尖,直或稍弯曲,无色,有 712 个隔膜。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分侵染源。 生长季节为害叶片引起田间发病,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 2、延,反复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 28、多雨、重雾利于发病。 连作地,偏施氮肥,植株郁蔽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1)精细整地,高畦或高垄栽培。 (2)施足粪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合理灌水,灌后及时中耕松土。 (3)注意密度适宜,防止茎叶郁蔽,增加株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4)重病地与非豆科作物进行 2 年轮作。 (5)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随之深翻土壤。 (6)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 药剂可选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30绿得保悬浮剂 500 倍液,或 12绿乳铜乳油 600 倍液,或 47加瑞湿性粉剂 8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