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xx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鲁教版内容摘要:
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 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 和 ↓ 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 A、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 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故选项错误. B、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同时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能实现目的,且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C、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不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 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2.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B.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是利用了小苏打能与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是利用了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1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 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C.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 D.配制好 6%的 NaCl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撒漏一部分,瓶中 NaCl溶液浓度小于 6% 【考点】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分析】 A、根据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C、由于未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低温度,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硝酸钾饱和溶液不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较低温度时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小于较高温度时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 6%的 NaCl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撒漏一部分,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即瓶中 NaCl溶液浓度等于 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14.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A. 白磷始终不燃烧 B. 小气球变瘪 C. 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 D. 验证 Fe、 Cu、 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 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分析; C、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的压强减小; D、根据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考虑本题,能反 应说明该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不反应说明该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后面. 【解答】 解: A、热水的温度是 80℃ 已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所以可以燃烧,故 A错误; 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使气球涨大,故 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的压强减小,使 U型管两端的液面左高右低,故 C正确; D、铜和银都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只能说明它们排在了铁的后面,但不能排铜和银的顺序,故 D错误. 故选 C. 15.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t1℃ 时, A、 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 t2℃ 时,把 50gA放入 50g水中能得到 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1: 3 C.将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 C=A D.将 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 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 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 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解: A、 t1℃ 时, A、 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 A错误; B、 t2℃ 时, A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所以把 50gA放入 50g水中能得到 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25g: 75g=1: 3,故 B正确; C、将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 t1℃ 时, 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 A物质的溶解度, C物 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 C物质降温后,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 A> C,故 C错误; D、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 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 D错误. 故选: B. 16.把一定质量的 a, b, c, 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g) 反应后的质量( g) X A. a和 c是反应物 B. d一定是催化剂 C. X=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 ﹣ 4g=,是生成物; a质量减少了 ﹣ =,是反应物; 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反应物还少 2克,所以 b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 b 的质量为 ﹣ 2g=,反应物是 a和 b,生成物是 c,反应符合 “ 多变一 ” 的特点,从而可以解答. 【解答】 解: A、由表格信息和分析可知反应物是 a和 b;故 A错误; B、 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故 B错误; C、 b是反应物,反应后物质 b的质量为 ﹣ 2g=,故 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反应物是 a和 b,生成物是 c,反应符合 “ 多变一 ” 的特点,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 D. 二、多项选择题 17.下列化学用语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一致的是( ) A. FeCl2﹣﹣氯化亚铁 B. N2﹣﹣两个氮原子 C. 3H2O2﹣ ﹣三个过氧化氢分子 D. Ca+2﹣﹣一个钙离子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A、根据化合物的读法, FeCl2可读作氯化亚铁,故选项正确; B、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氮原 子,就可表示为: 2N;故选项正确; C、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 3H2O2读作:三个过氧化氢分子;故选项正确;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1通常省略,故一个钙离子可表示为: Ca2+;故选项错误; 故选 AC 1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 B.排水法收 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C.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检验纯度 D.检查装置气密性,应先手握容器外壁,在将导管伸入水中,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 A、根据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B、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可燃性气体燃烧时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进行验纯解答; D、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不 能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以免损坏滤纸,故错误; B、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能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而是要等到气泡冒出均匀后再收集,故错误; C、可燃性气体燃烧时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进行验纯,故正确; D、检查气密性时,先用双手捂住容器外壁后将导管插入水中,这样容器内的空气先从导管冒出,会导致装置气密性好,导管口也没有气泡冒出,故错误. 故选 C. 1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NaCl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 CaCl2溶液、过滤 B CaO( CaCO3) 加水、过滤 C Fe( Zn) 加过量的 FeSO4溶液、过滤 D HCl溶液( H2SO4) 加适量的 BaCl2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 Na2CO3能与适量的 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 Zn能与过量的 Fe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铁,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 H2SO4能与适量的 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B. 20.向一定质量 的 AgNO3和 Cu( NO3)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m克 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质量为 m克.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C.取滤渣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D.滤渣中的物质只有两种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 锌能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能和硝酸银反。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xx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鲁教版
相关推荐
1、、选较大块茎作种薯每年霜降后,采挖红紫山药上市,售前用利刀切下带薯块 50100 克的薯芽,连同 50150 克的小块茎,收集后选一块墒情好的土地覆土 15 厘米保存,待来年开春时取出栽植。 二、合理密植翌年雨水后,选择土层深厚、干燥疏松、排水性能良好(切忌水淹)的地块耕深 30 厘米,然后采用宽窄行的方式挖沟栽植,宽行 80 厘米,窄行 50 厘米,株距 50 厘米,每 667 平方米(1
质量分数为 ( ) A、 27% B、 28% C、 54% D、 无法计算 ,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二、 非选择题 25.(10 分 )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 甲烷与氯气反应 (只写第一步) ②乙烯 通入溴水: ③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④由苯制取硝基苯: ⑤灼热的铜丝多次反复地插入乙醇中: 26.( 7分)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
(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17题。 ( 13 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詹 勇 ①幼儿园开学那天,孩子哭闹不止,双手紧抓校门,就是不肯进去。 众人围观之下,使出浑身解数的妈妈有点急了,语言和动作越来越粗鲁。 这时,一位老师闻讯赶来,先抚摸孩子凌乱的头发,又擦掉他脸上的泪珠,再加上几句轻声的安慰。 “暴风雨”很快平息了,小朋友虽在哽咽,但还是乖乖牵着老师的手走了
【答案】 B 【考点定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4.一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 “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 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 B.②④
1、期受台风影响,我省出现了连续强降雨天气,预计今年中、晚稻中后期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主要病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局部地区稻瘟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严重发生。 因此,要切实做好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是及时排干稻田积水,采用干湿管水方式控制病虫危害;二是在水稻破口前 37 天、始穗期两个施药关键时期,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选用23 种对口农药混合喷施,药液量为 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