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20xx_20xx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答案】 B 【考点定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4.一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 “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 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①②符合题意;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③错误;汉字不是大众传媒,因此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 C。 【考点定位】汉字 【名师点睛】汉字的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这里要注意的是,有 时,选项说“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这种说法夸大了汉字的作用,要引起考生注意。 15.元稹有诗云:“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入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告诉我们 ①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描述了中土乐舞借鉴和融合了胡舞的优秀部分,推动了中国舞蹈和戏剧文化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④正确,同时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能够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不符合题意;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 【名师点睛】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在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 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6.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拾皆是。 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 这一观点说明 A.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重要 C.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D.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C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 17. 2020年 1月 25日,锡剧《紫砂梦》在南京紫金大戏院隆重上演,这是一部百年丁蜀紫砂壶的创业历史,更是一 曲丁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用生命奏晌的紫砂之歌。 由此 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③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④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描述了锡剧的上演能够展示百年丁蜀紫砂壶的创业历史,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③符合题意;材料描述了锡剧《紫砂梦》的上演能够展示中华民族抗日之勇气和毅力,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④符合题意;落 后腐朽的传统文化会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②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 D。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不能把“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和维系中华各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说成“勤劳勇敢是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和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精神纽带”,把二者在逻辑上等同是错误的。 必须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避免类似错误发生。 18.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对于如何实现“碎片化阅读”由浅到深的转化,有学者提出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 这说明 ①文化传播方式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②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 ③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只有“深阅读”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④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考点定位】文化传播 【名师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有着丰富的形式,除了这三种主要途径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呈现多样化。 19.习近平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 ①延续文化血脉,推动传承创新 ②彰显文化特色,增强文化底蕴 ③追溯源头活水,承袭传统习俗 ④消除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 A 【解析】 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彰显文化特色,增强文化底蕴,可以延续文化血脉,推动传承创新,①②符合题意;传统习俗必须批判继承,因此③错误;文化差异不能消除,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 A。 【考点定位】文化遗产 20. 2020 米兰世博会首次以食物为主题,并谋求 2050 年为全球多达 90亿人口解决食物需要。 农业和食品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也与中国人自古就认为的“民以食为天”不谋而合。 这说明了 ①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随时代发展日趋融合 ②世博 会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舞台 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考点定位】文化的多样性 【名师点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 化交流。 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是“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1. 2020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 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 ”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 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20xx_20xx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17题。 ( 13 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詹 勇 ①幼儿园开学那天,孩子哭闹不止,双手紧抓校门,就是不肯进去。 众人围观之下,使出浑身解数的妈妈有点急了,语言和动作越来越粗鲁。 这时,一位老师闻讯赶来,先抚摸孩子凌乱的头发,又擦掉他脸上的泪珠,再加上几句轻声的安慰。 “暴风雨”很快平息了,小朋友虽在哽咽,但还是乖乖牵着老师的手走了
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 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 和 ↓ 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 A、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 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故选项错误. B、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1、、选较大块茎作种薯每年霜降后,采挖红紫山药上市,售前用利刀切下带薯块 50100 克的薯芽,连同 50150 克的小块茎,收集后选一块墒情好的土地覆土 15 厘米保存,待来年开春时取出栽植。 二、合理密植翌年雨水后,选择土层深厚、干燥疏松、排水性能良好(切忌水淹)的地块耕深 30 厘米,然后采用宽窄行的方式挖沟栽植,宽行 80 厘米,窄行 50 厘米,株距 50 厘米,每 667 平方米(1
1、期受台风影响,我省出现了连续强降雨天气,预计今年中、晚稻中后期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主要病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局部地区稻瘟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严重发生。 因此,要切实做好水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是及时排干稻田积水,采用干湿管水方式控制病虫危害;二是在水稻破口前 37 天、始穗期两个施药关键时期,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选用23 种对口农药混合喷施,药液量为 4560
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 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 上海市民 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革命根据地的兴起 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1、年来,我一直栽培猴头菇,在培植过程中发现有的猴头菇会出现畸形,总结其原因及预防办法如下:1 光秃无刺菇菇体呈簇状分枝,个体肥大,表面皱缩粗糙,无刺毛,肉质松脆,略呈黄色或褐色,香味正常。 生原因主要是温度偏高,湿度偏低,常在 25温度条件下子实体蒸发量过大,而湿度又没及时跟上,造成不长刺毛而形成光秃菇。 防措施注意控温保湿。 当气温超过 25时,野外菇床栽培的应早、晚揭开盖膜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