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20xx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有人在跟我玩呢。 那个窄脸的诗人叹了口气说,你们看,那两只小鸭子在母鸭子旁边游呢。 这时候,桑打开吉普车的后备箱,从里面取出“水衩子”窗上,独自一人绕了很远的路才上到了那片沼泽的“硬地”上。 我们远远地看到,桑每一脚下去都有一米深的稀泥。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有生命危险。 半个小时以后,桑从芦苇荡里把两只小鸭子抱了回来。 桑长得很帅,一脸的络腮胡子,是一个充满柔情的、硬朗朗的达斡尔族汉子。 ( 1)下列对小说有关 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描绘了北国的优美风光,寥廓的天空,广漠的荒原,金黄的玉米地,为小说奠定了着两浪漫的感情基调。 B.小说展现护猎员的日常工作,揭示出他们生活环境的艰苦、生活的艰辛、强烈的责任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C.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对主人公桑只是简笔勾勒,以他日常的言行去表现他的个性,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D.小说最后描写了桑冒着危险抱着两只小鸭子回到岸边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桑的柔情,并揭露了偷猎者的残酷无情。 E.小说娓娓道来,语言平和朴实,人物对话隽永含蓄又带点幽 默与诙谐,景物描写充满诗意,像一首淡雅含蓄的小诗。 ( 2)小说中多次写到颠簸的吉普车,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 6 分) ( 3)小说中的“桑”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 6 分) ( 4)小说的标题是“打猎”,但文中却几乎没有正面写到打猎,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 25 分) 冼星海: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武茂昌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个渔民家庭里。 1928 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 院学习。 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 为了实现人生理想, 1929 年,冼星海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 他靠在餐馆 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 最终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35 年夏,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启程回国。 消息传到上海,有的报刊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位从艰难困苦里斗争出来的作曲家”,是最有希望的“东方青年作曲家”。 冼星海回到上海后,结识了田汉、贺绿汀等进步音乐家,他拒绝了国民党宣传部的高薪聘请,决心为发展民族音乐事 业献身,冼星海开始为进步电影谱曲。 他与田汉合作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创作了主题歌,这首歌立刻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很快流传开来。 此外,他还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等谱写音乐。 全国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有一次,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 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双方对峙剑拔弩张。 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 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 5 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 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7 年 8 月,冼星海随救亡演剧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演出。 他一边创作,一边组织演出。 这时候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在华北后方逐渐展开。 全国民众深受鼓舞。 冼星海马上创作了《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歌颂游击战。 流传最广的要数《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激昂雄壮,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军民,许多男女青年听到这去歌曲,成群结队向敌后方奔来,太行山已经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且是个光明的象征。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 多样的群众歌曲。 除了下面表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歌曲外,还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以及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 冼星海在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他说:“我要到延安去,那里才是抗日的中心呀。 ” 1938 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等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经他谱曲,诗人光未然伤亡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在听他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产生共鸣,很快冼星海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1939年 5月 11 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 1周年晚会上,冼星海 40多位热血青年演奏了《黄河大合唱》,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炼油桶支撑,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来的效果,但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这些热血青年放声高歌。 在场的毛泽东 听后连声叫“好,好,好”。 周恩来说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黄 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怒吼,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体现。 这一组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那就是:抗日,中国要崛起。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1929 年,冼星海考 入巴黎音乐学,只身到法国留学,他凭着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克服了物质上的极度贫困,坚持完成学业。 B.冼星海一生都在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而努力奋斗,早期为进步电影谱写的许多乐曲都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并很快流传开来。 C.冼星海只用 5 分钟的时间就写出了《救国军歌》的乐曲,并让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甚至连阻止他们的士兵也跟着唱起来。 D.在延安时期是冼星海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花洒大合唱》更是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E.冼星海的创作始终和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