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锈病发生防治(1)内容摘要:

1、) 花生锈病是广东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各地春秋植花生比较严重发生。 它主要引起花生叶片早枯,严重时大量枯枝落叶,植株枯死,荚果不充实,落果,烂果,一般减产 20%,严重的高达 50%60%。 病状本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为害茎、托叶、叶柄及果柄。 被害植株首先从底叶开始,然后渐向上部,四周和叶面蔓延,一般叶背病斑比叶面多。 发病前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叶片变黄,远看好似开水烫过一样。 初期病斑小,点状,淡黄色,周围叶色褪为黄绿色,随后病斑中央出现针头大小的浅黄褐色斑点,渐扩大隆起,色变深,最后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即为病菌夏孢子堆。 孢子堆周围有不明显的黄晕圈。 病斑密集时, 2、叶片变黄,提早干枯脱落,荚壳颜色变暗,粉粒不充实,降低花生产量。 病害先发生于下部叶片,以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植株大多枯死,远望如火烧状。 病原与发病条件在广东各地只发现夏孢子,还未发现冬孢子,夏孢子萌发温度在 1626之间,20最适宜;在 8和 40时不能萌发,低于 16时发芽率已明显下降。 萌发需水滴和氧气,在适温下发芽只需一小时,一般只从一个发芽孔萌发管,12 小时后形成附着孢,再过 3 小时便完全侵入,主要由寄生气孔侵入。 研究表明:病菌侵染来源有四方面:春、夏、秋、冬不同播种期花生病株上的夏孢子辗转传播;秋花生落粒自生苗,可以安全越冬,12 月中旬落粒自生苗开始发病,一直生存至次年春花生播种后;秋花生收获后,虽经室外堆放或室内贮存 120150 天,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秋花生的带病荚果,经室内贮存至翌年 3 月份,荚果上夏孢子仍有侵染力。 花生被侵染后,随病组织上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反复浸染为害。 由于夏孢子萌发需要水滴和 1626温度,在多雨高湿(多露或多雾)和温度适中的天气易发生流行。 广东春、秋植花生生长期的温度都能满足夏孢子的发芽,因而叶上有无水滴或水膜是发芽与否的关键,湿度是我省花生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