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锈病发生防治(1)内容摘要:
1、) 花生锈病是广东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各地春秋植花生比较严重发生。 它主要引起花生叶片早枯,严重时大量枯枝落叶,植株枯死,荚果不充实,落果,烂果,一般减产 20%,严重的高达 50%60%。 病状本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为害茎、托叶、叶柄及果柄。 被害植株首先从底叶开始,然后渐向上部,四周和叶面蔓延,一般叶背病斑比叶面多。 发病前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叶片变黄,远看好似开水烫过一样。 初期病斑小,点状,淡黄色,周围叶色褪为黄绿色,随后病斑中央出现针头大小的浅黄褐色斑点,渐扩大隆起,色变深,最后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即为病菌夏孢子堆。 孢子堆周围有不明显的黄晕圈。 病斑密集时, 2、叶片变黄,提早干枯脱落,荚壳颜色变暗,粉粒不充实,降低花生产量。 病害先发生于下部叶片,以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植株大多枯死,远望如火烧状。 病原与发病条件在广东各地只发现夏孢子,还未发现冬孢子,夏孢子萌发温度在 1626之间,20最适宜;在 8和 40时不能萌发,低于 16时发芽率已明显下降。 萌发需水滴和氧气,在适温下发芽只需一小时,一般只从一个发芽孔萌发管,12 小时后形成附着孢,再过 3 小时便完全侵入,主要由寄生气孔侵入。 研究表明:病菌侵染来源有四方面:春、夏、秋、冬不同播种期花生病株上的夏孢子辗转传播;秋花生落粒自生苗,可以安全越冬,12 月中旬落粒自生苗开始发病,一直生存至次年春花生播种后;秋花生收获后,虽经室外堆放或室内贮存 120150 天,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秋花生的带病荚果,经室内贮存至翌年 3 月份,荚果上夏孢子仍有侵染力。 花生被侵染后,随病组织上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反复浸染为害。 由于夏孢子萌发需要水滴和 1626温度,在多雨高湿(多露或多雾)和温度适中的天气易发生流行。 广东春、秋植花生生长期的温度都能满足夏孢子的发芽,因而叶上有无水滴或水膜是发芽与否的关键,湿度是我省花生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专利查询。花生锈病发生防治(1)
相关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提出“民主”和 “科学”的口号„„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 14— 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 人生的幸福。 —— 《世界历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批判王权、教权,表达资产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 《世界上下五千年》
1、中花 8 号 中花 8 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7506麻交组合后代中以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高含油量、早熟花生新品种,2002 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并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 产量表现:1999中花 8 号参加全国(长江流域片)花生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荚果亩产 斤,居参试品种首位,比对照品种增产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在 2001 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 斤
1、) (续)秋植花生因偏施氮肥,过于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繁茂嫩弱,排水不良,田中积水过多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水田种植,迟播春花生,早播秋花生,生长期碰上多雨天气,发病较重;而迟播的秋花生可避过多雨天气,故发病较轻;水田花生和大畦种植的比旱田花生和小畦种植的均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力强、半产性能高的品种,如粤油 551,粤油 22、汕油 523、汕油 21
油 5 号粤油 5 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用粤油 116油 116 作母本、桂油 28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早熟、抗锈病花生新品种,1998 年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参加 19961997 年广东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种汕油 523 增产 斤,增产率为 亩产花生仁 斤,比汕油 523 增产 植株生势强,株型直立紧凑,主茎高 米,分枝长 米,分枝性好,总分枝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