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小菌核病内容摘要:
文名称:花生小菌核病拉丁学名:生为害症状:花生小菌核病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也能为害茎、叶及果实。 初发病时,病斑暗褐色,渐扩大,变茶褐色,最后呈黑褐色。 受害部位软化腐烂,维管束被破坏,整株萎蔫枯死。 在潮湿情况下,病部表面生褐色毛状物,并产生灰白色粉状物,常柱根茎的皮层及木质部之间产生黑色菌核,有时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病原菌形态特征:为真菌(起的病害。 分生孢子梗褐色,细长有分隔,上部对生分生孢子枝,枝顶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于无色,单胞,卵圆形。 菌核黑色,长 米,宽 o5 毫米,埋于土中,最初生分生孢子,其后形成子囊盘。 子囊盘初呈圆柱形,后为漏斗状,无孔。 子囊棍棒形,子囊孢子扁椭圆形,无色,单胞,菌丝无色,具隔膜。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核附于植株、荚壳上或直接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先产生分生孢子,然后产生子囊盘。 分生孢子和子囊盘孢子均可初次侵染,有时菌丝也可直接侵染。 病菌多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条件能加速病害扩展,长期花生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重病田应与小麦、谷子、玉米、甘薯怍物轮作。 (2)减少田间菌源轻病地块要在菌核末成熟前,及时拔除病株。 收获后要注意清除植株残体,集中处理。 花生生长期进行深中耕,将菌核埋入:土中,防止生成子囊盘,减少传病机会。 专利查询。花生小菌核病
相关推荐
1、) 花生锈病是广东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各地春秋植花生比较严重发生。 它主要引起花生叶片早枯,严重时大量枯枝落叶,植株枯死,荚果不充实,落果,烂果,一般减产 20%,严重的高达 50%60%。 病状本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为害茎、托叶、叶柄及果柄。 被害植株首先从底叶开始,然后渐向上部,四周和叶面蔓延,一般叶背病斑比叶面多。 发病前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叶片变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提出“民主”和 “科学”的口号„„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 14— 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 人生的幸福。 —— 《世界历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批判王权、教权,表达资产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 《世界上下五千年》
1、) (续)秋植花生因偏施氮肥,过于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繁茂嫩弱,排水不良,田中积水过多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水田种植,迟播春花生,早播秋花生,生长期碰上多雨天气,发病较重;而迟播的秋花生可避过多雨天气,故发病较轻;水田花生和大畦种植的比旱田花生和小畦种植的均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力强、半产性能高的品种,如粤油 551,粤油 22、汕油 523、汕油 21
油 5 号粤油 5 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用粤油 116油 116 作母本、桂油 28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早熟、抗锈病花生新品种,1998 年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参加 19961997 年广东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种汕油 523 增产 斤,增产率为 亩产花生仁 斤,比汕油 523 增产 植株生势强,株型直立紧凑,主茎高 米,分枝长 米,分枝性好,总分枝数
种是关键 一、良种选择可选种优质高产的花生品种,如花育 17 号、花育 16 号、8130 等。 二、配方施肥生长中的花生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 :据这个比例,一般产量的地块,亩施优质土杂肥 2000 公斤,过磷酸钙 50 公斤,复合肥 1520 公斤,尿素 10 公斤,磷酸二氢钾 23 公斤,硼砂和硫酸锌各 1 公斤。 土杂肥、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结合整地撒施,其他化肥结合起垄施入垄沟内。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