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袋式两头出菇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针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它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种植地区广。 因为它是低温型菇类,适合北方地区栽培。 金针菇袋式栽培就是用塑料袋作栽培容器,老法是一头出菇种植,不能充分利用空间,产量低。 新法两头出菇产量高,效益好,成本也低。 袋式栽培包括装料、发菌和出菇。 通常把袋料发菌的过程叫菌袋培养,金针菇袋栽的关键是菌袋培养,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和发菌培养。 根据灭菌方法不同选用不同质量的塑料袋装。 如用高压蒸气灭菌选用耐高温高压的聚丙烯塑料。 常压蒸气灭菌可用低压聚乙烯塑料。 料袋筒宽 17 厘米,长35 厘米。 培养料常用的配方比例:棉籽壳 89%,麸皮 10%,石膏或碳酸钙 1%。 料与水的比 2、例是 1拌后达到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 玉米芯栽培料的配方:玉米芯 73%,麸皮 25%,石膏 1%,蔗糖 1%,料与水比例为1入袋内的培养料一般 300500 克,把料袋放入蒸锅内,水温烧到 100,经过 810 小时可达到灭菌要求。 用消过毒的料袋接菌种。 栽培金针菇与种庄稼一样,选好良种才能高产。 好的菌种有旺盛的生命力,能抑制杂菌生长。 接种时点燃酒精灯,用灭过菌的镊子将原种或栽培种弄碎,在点燃酒精灯的无菌区内,打开料袋两头的扎口,分别接入原种或栽培种,接种完毕用绳把袋口扎住,全部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金针菇生长阶段需氧不多,通常采用封闭式的发菌培养。 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是 2325,一般袋内 3、温度比室温高 2左右,培养室的温度不能低于 2。 建造地沟菇房或半地下式菇房,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在农村用房前屋后空地,选择地势高、向阳、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挖沟建菇房。 沟宽 4 米,深 2 米,顶棚覆盖塑料布和作物秸秆,正对沟中间人行道及四周设通风口,以便调节通风、透气和温度。 地沟内放 3 排床架,床架宽 4 米,高 2 米。 床架用竹竿铺设 5 层,层间距离 40 厘米,每层可横向堆放 4 层料袋,使用前床架要进行消毒处理。 地沟菇房以土做墙壁,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有利于保持菇房恒温,土还是水的良好载体,有利于保持菇房湿度。 地沟菇房较暗,有利于菇体保持白色。 使用前菇房要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石碳 4、酸、来苏尔和漂白粉等。 发菌阶段的菇房温度应保持 2325,冬季要采取加温措施。 相对湿度保持 60%左右,温度太高易生杂菌,每天定时通风有利菌丝生长。 接种后 1015 天,菌丝生长量小,呼吸量也小,菌袋内氧气可满足需要。 当料袋菌丝增多,长到 5 厘米左右,代谢活动随之加强,需氧量增加,这时应解开菌袋两头扎口,以增加通气,促进菌丝生长。 为使发菌均匀,每隔 10 天左右将床架上下层和里外的菌袋调换一次位置,菌丝长满料袋时要敞开袋口以利出菇。 菌丝由孢子长成,生长 30 天左右长满料袋就开始出菇了。 从接种到菇体长成大约要 2 个月。 进入出菇砦理,温度要降到 1012,低温对出菇有利。 相对湿度保持 60%,湿度不够时可往地面喷水,但不要喷到菇体上,以防烂菇。 出菇阶段要控制好通风、透气、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如果管理不善,菇体生长变异会出现畸形菇。 比如,有的菌盖很小,人们叫它针头菇,这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如果通风太强,菌盖长的太大也不符合商品菇的要求。 菇体颜色好,菌柄长到 10 厘米以上,菌盖直径达到 1 厘米就可以采收了。 手轻轻抓住菇丛拔下,平整地放入筐内。 刚采下的菇要剪去菌柄基部,放在光线暗、温度低的地方,以便储运销售。 也可把鲜菇放在铝锅内煮沸,盐渍储存。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